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4日
扎根乡土三十载 一心为民谋发展
—— 对话曾都区何店镇桂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龚焕新

在大棚查看蔬菜长势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在曾都区何店镇桂华村,提起龚焕新这个名字,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自1995年踏入基层工作岗位以来,龚焕新已在农村一线奋斗了近三十个春秋。从板凳岗村到桂华村,从村主任到村支书,他始终扎根乡土,用实干诠释初心,以担当践行使命。在他的带领下,桂华村从一个普通村庄蜕变为拥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的先进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明星书记”,聆听他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动人故事。
  记者:龚书记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桂华村的“领头雁”,您能否和我们谈谈当初投身乡村建设的初心?
  龚焕新: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2002年开始担任桂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时,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有限,我就想着能不能为家乡做点实在事,让乡亲们日子好过些。当时也没想到会干这么久,但既然村民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这份责任。
  记者:您任职期间,桂华村从普通村庄蜕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还拿下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在您看来,推动村庄发展的核心抓手是什么?
  龚焕新:关键在党建引领。2018年我们创新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选树了6户党员示范户,落实“一户六责”,包括政策宣传、民情联络、矛盾调解等。这就像在基层治理中安了“神经末梢”,让党员真正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比如党员中心户会定期走访村民,收集大家的诉求,很多邻里纠纷在他们的调解下就解决了,不用闹到村“两委”。党组织强起来,村里的事就好办了。
  记者:在经济发展方面,桂华村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您是如何带领村民探索致富道路的?
  龚焕新:我们村一直面临着产业单一、收入不高的问题。2018年是个关键节点。我当时琢磨着,桂华村土地资源不错,但单家独户种地效益低,得搞规模化。刚好赶上政策支持,就牵头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山东寿光考察时,发现人家的蔬菜品种和种植技术确实先进,就引进了黄瓜、茄子、辣椒这些品种,搞蔬菜大棚产业。我们建立了“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出地,合作社负责技术和销售,农户可以土地入股或务工。第一年大棚基地纯收入就超过10万元,看到收益,村民们积极性就高了。现在有蔬菜大棚114个,年产值160万元,每个务工村民年增收2万多元。
  记者: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您也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吗?
  龚焕新:是的,我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同发展。我们高标准建设了廉政文化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组织村民观看“大篷车”送戏下乡及各种文艺活动。同时,我们成立了村级志愿者团队,每月不定期开展村庄清洁、关爱留守儿童老人、健康体检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
  记者:我了解到,您先后获得“何店楷模”“随州楷模”等多项荣誉,还被评为“曾都区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先进个人”。在乡村治理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龚焕新:治理好村子,首先得把党员队伍带好,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像前面说的“党员中心户”制度,效果很好。其次是要听村民的心声,村里大事小事都和大家商量,比如合作社怎么建、产业怎么发展,都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另外,得有长效机制,不能搞“一阵风”。像我们的志愿服务、环境整治,都是常态化开展的。还有,要善于借外力,比如乡贤资源、政策支持,和企业、合作社合作,才能把产业做大。
  记者:对于未来,您有什么规划和展望吗?
  龚焕新: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党员中心户”制度,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蔬菜大棚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将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相信,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桂华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