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5日
全民齐发力美景入“诗”来
随州日报通讯员 周青
时值盛夏,漫步随县万和镇小河村,清川如练绕村过,碧浪翻涌接云天——这幅“河畅、水清、岸绿、村美”的田园画卷,正是小河村以“清洁家园”行动为笔,精心绘就的生态宜居新篇章。
治河护水:一川清韵润乡邻
昔时“垃圾浮波乱,水草没岸青”的河道,今已化作“清川照影蓝天阔,偶见浮萍点缀幽”的诗意长卷。小河村的蜕变,始于“清洁家园”行动的号角:村“两委”迅速组建“护河志愿服务队”,从去年3月起设立每周五为“环境卫生日”,将护河行动常态化——每逢周五清晨,党员扛旗在前,村民自带工具跟上,沿着河道分段清理。70岁的老党员曾庆兰,每周五雷打不动地带着铁锹参与清淤,她常说:“看着河水一天天变清,比啥都值!”
截至今年6月,这支服务队已借“环境卫生日”开展集中清洁58次,清理河道垃圾12.6吨,清淤300余立方米;更以“河长制”织密责任网,划分8个网格、12名专人巡查,让每段河道都有了“贴身守护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的河道,航拍之下如镜似缎,倒映着流云与绿树,偶有白鹭掠过,惊起圈圈涟漪;蛙鸣声声,更成了生态向好的“活标签”。“现在河水清得能看见鱼影,夏天还能在河边纳凉!”村民的笑谈里,满是治理带来的幸福感。
塑形宜居:烟火乡愁入画来
如果说水与田是乡村的血脉与肌理,那么错落的民居便是乡村的心脏。小河村以“塑形宜居”为笔,雕琢乡村风貌:党员带头拆除乱搭乱建,村民自发整治房前屋后,而每周五“环境卫生日”,正是村容蝶变的“加速器”。
去年以来,借助“环境卫生日”,党员带头拆除残垣断壁23处,村民自发整治房前屋后127户。村民万国华家最具代表性:曾经堆着柴草的院角,如今改造成20平方米的“四季菜园”,辣椒、豆角爬满竹架,成了邻里效仿的样板。硬化道路连通家家户户,白墙黛瓦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如今的村庄,老树下坐着唠嗑的老人,院坝里追蝴蝶的孩子——这方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家园,正以“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姿态,诠释着“宜居”二字的温度。
共治共享:万家同心织锦章
从“要我清洁”到“我要清洁”,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小河村的蜕变,离不开“共建共治”的制度密码。村里探索“党员包片+群众自治”模式,设立环境监督小组,推行“清洁积分”兑换机制——而每周五“环境卫生日”,正是积分积累的“主阵地”:参与河道清理得2分,回收10个农药瓶得1分,整治房前屋后得3分……
截至今年6月,全村累计发放“清洁积分”8600分,320户家庭用积分兑换了食用油、洗洁精等生活用品,村民参与率从最初的60%提升至95%。“以前觉得清洁是村里的事,现在每周五大家一起干,看着村貌变美,还能换东西,劲头足着呢!”村民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这份“共治共享”的活力,让生态美从“一时美”变成“持久美”,更让“爱护环境”内化为村民的日常习惯。从清波荡漾的河道到错落有致的民居,再到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小河村以“清洁家园”行动为笔,在夏日里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貌。
时值盛夏,漫步随县万和镇小河村,清川如练绕村过,碧浪翻涌接云天——这幅“河畅、水清、岸绿、村美”的田园画卷,正是小河村以“清洁家园”行动为笔,精心绘就的生态宜居新篇章。
治河护水:一川清韵润乡邻
昔时“垃圾浮波乱,水草没岸青”的河道,今已化作“清川照影蓝天阔,偶见浮萍点缀幽”的诗意长卷。小河村的蜕变,始于“清洁家园”行动的号角:村“两委”迅速组建“护河志愿服务队”,从去年3月起设立每周五为“环境卫生日”,将护河行动常态化——每逢周五清晨,党员扛旗在前,村民自带工具跟上,沿着河道分段清理。70岁的老党员曾庆兰,每周五雷打不动地带着铁锹参与清淤,她常说:“看着河水一天天变清,比啥都值!”
截至今年6月,这支服务队已借“环境卫生日”开展集中清洁58次,清理河道垃圾12.6吨,清淤300余立方米;更以“河长制”织密责任网,划分8个网格、12名专人巡查,让每段河道都有了“贴身守护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的河道,航拍之下如镜似缎,倒映着流云与绿树,偶有白鹭掠过,惊起圈圈涟漪;蛙鸣声声,更成了生态向好的“活标签”。“现在河水清得能看见鱼影,夏天还能在河边纳凉!”村民的笑谈里,满是治理带来的幸福感。
塑形宜居:烟火乡愁入画来
如果说水与田是乡村的血脉与肌理,那么错落的民居便是乡村的心脏。小河村以“塑形宜居”为笔,雕琢乡村风貌:党员带头拆除乱搭乱建,村民自发整治房前屋后,而每周五“环境卫生日”,正是村容蝶变的“加速器”。
去年以来,借助“环境卫生日”,党员带头拆除残垣断壁23处,村民自发整治房前屋后127户。村民万国华家最具代表性:曾经堆着柴草的院角,如今改造成20平方米的“四季菜园”,辣椒、豆角爬满竹架,成了邻里效仿的样板。硬化道路连通家家户户,白墙黛瓦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如今的村庄,老树下坐着唠嗑的老人,院坝里追蝴蝶的孩子——这方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家园,正以“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姿态,诠释着“宜居”二字的温度。
共治共享:万家同心织锦章
从“要我清洁”到“我要清洁”,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小河村的蜕变,离不开“共建共治”的制度密码。村里探索“党员包片+群众自治”模式,设立环境监督小组,推行“清洁积分”兑换机制——而每周五“环境卫生日”,正是积分积累的“主阵地”:参与河道清理得2分,回收10个农药瓶得1分,整治房前屋后得3分……
截至今年6月,全村累计发放“清洁积分”8600分,320户家庭用积分兑换了食用油、洗洁精等生活用品,村民参与率从最初的60%提升至95%。“以前觉得清洁是村里的事,现在每周五大家一起干,看着村貌变美,还能换东西,劲头足着呢!”村民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这份“共治共享”的活力,让生态美从“一时美”变成“持久美”,更让“爱护环境”内化为村民的日常习惯。从清波荡漾的河道到错落有致的民居,再到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小河村以“清洁家园”行动为笔,在夏日里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