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08日
曾都区拱桥河村开创养老保险社会资助新模式
随州日报讯(通讯员杨双、汤依诺)“在外打拼的老乡还惦记着我们的养老问题,这份情比钱还珍贵!”近日,曾都区府河镇拱桥河村困难群众的朴实话语,道出了20名受助者的共同心声。
在曾都区人社局指导下,经镇、村干部积极联络对接,由广东乡贤企业家定向捐赠的“养老礼包”精准送达该村,让20位困难群众每人获得200元的参保资助,浓浓乡情跨越千里温暖了村民的心。
此前,拱桥河村部分群众因经济拮据,养老保险全靠政府代缴100元,待遇水平偏低成为民生痛点。曾都区人社局创新探索“社会力量+养老保险”帮扶路径,鼓励村“两委”主动对接在外乡贤。广东企业家包先生听闻家乡需求,当即表态“反哺家乡,义不容辞”,短短一周内,4000元专项资助便注入困难群众社保账户,解了参保燃眉之急。
“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一次有益尝试。”曾都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为确保社会资助规范高效,当地建立了“定向捐赠—专户直达—动态跟踪”全流程机制:资助金直达国库实现“专款专用”,府河镇党群中心同步建立受助群众档案,持续跟踪参保进度,既守住了基金安全底线,又让每一分善款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保障力。
此次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起“政府搭台、社会补位、群众受益”的三方联动体系。曾都区人社局通过主动联络、政策指导,为社会力量参与搭建了合规平台;乡贤企业家的定向捐赠,填补了困难群体参保的“资金缺口”;而20名受助群众的参保难题化解,则直接体现了机制创新的民生效能。“200元资助看似不多,但它让群众看到了社会保障‘政府保基本、社会作补充’的多元可能。”府河镇党群中心工作人员说。
这份跨越山海的“养老约定”,不仅破解了困难群众参保难题,更开辟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保的新通道,标志着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社会资助实现“零的突破”,为织密民生保障网、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曾都区人社局指导下,经镇、村干部积极联络对接,由广东乡贤企业家定向捐赠的“养老礼包”精准送达该村,让20位困难群众每人获得200元的参保资助,浓浓乡情跨越千里温暖了村民的心。
此前,拱桥河村部分群众因经济拮据,养老保险全靠政府代缴100元,待遇水平偏低成为民生痛点。曾都区人社局创新探索“社会力量+养老保险”帮扶路径,鼓励村“两委”主动对接在外乡贤。广东企业家包先生听闻家乡需求,当即表态“反哺家乡,义不容辞”,短短一周内,4000元专项资助便注入困难群众社保账户,解了参保燃眉之急。
“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一次有益尝试。”曾都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为确保社会资助规范高效,当地建立了“定向捐赠—专户直达—动态跟踪”全流程机制:资助金直达国库实现“专款专用”,府河镇党群中心同步建立受助群众档案,持续跟踪参保进度,既守住了基金安全底线,又让每一分善款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保障力。
此次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起“政府搭台、社会补位、群众受益”的三方联动体系。曾都区人社局通过主动联络、政策指导,为社会力量参与搭建了合规平台;乡贤企业家的定向捐赠,填补了困难群体参保的“资金缺口”;而20名受助群众的参保难题化解,则直接体现了机制创新的民生效能。“200元资助看似不多,但它让群众看到了社会保障‘政府保基本、社会作补充’的多元可能。”府河镇党群中心工作人员说。
这份跨越山海的“养老约定”,不仅破解了困难群众参保难题,更开辟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保的新通道,标志着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社会资助实现“零的突破”,为织密民生保障网、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