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风能发电
▲ 随州火电厂
▲ 广水新型电力系统
▲ 海诺尔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国能长源湖北新能源公司中华山风电场
▲广水华鑫公司节能降碳设备
▲马鞍山水库光伏发电
▲ 深入企业调研
▲ 市委光伏生态停车棚
▲ 市政务服务中心屋顶光伏电站建设现状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孙莉 李钢
从府澴河畔的清波荡漾到桐柏山间的风车林立,从工业园区的节能改造到社区家庭的低碳生活……在随州,生态之美正以多维立体的形态铺展: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39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到47.3%,林草湿地面积达近65%,随州市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随县、广水市获评全国“气候康养旅居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绿色发展的故事。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操盘手”,随州市发改委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能耗管控的“硬约束”中寻突破,在能源转型的“新赛道”上谋跨越,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这片土地上实现真正的同频共振,为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随州力量”。
控能耗降排放 筑牢绿色发展底线
“十四五”以来,随州市发改委以能耗“双控”为核心抓手,构建起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用精准施策让节能降碳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在能耗“双控”这场硬仗中,市发改委党组率先垂范,将其作为检验干部担当的“试金石”。党组书记刘涛牵头挂帅,多次带队赴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摸清全市能源消费底数;班子成员分片包联重点行业,形成“一业一策、一企一方案”的精准管控模式。这种“以上率下”的工作作风,推动节能管理体系从“纸上规划”变为“落地实效”。
在顶层设计层面,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出台《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对“十四五”近期、2030年远期实施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及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职责细化分解,对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物流、公共机构等领域涉及的9类80项任务开展评价总结,形成“年度报告+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机制,为节能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24年,随州市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率达18.2%,提前完成省定我市“十四五”期间(-14.5%)能耗双控目标任务。
市发改委积极抓好环保领域争资立项。近年来,重点聚焦污染治理和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化利用、长江经济带保护修复等领域,精准策划储备、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利好政策。截至目前,累计争取国家、省无偿资金5.6亿元,支持府澴河流域系统治理工程、随州市高铁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随县城乡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项目、随州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节能降碳余热余能综合利用发电工程、年回收加工利用5.4万吨废旧铜项目等一批项目实施,助力全市污染治理、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两新”领域项目申报争取,累计为重点企业争取设备更新项目资金2.7亿元,带动民间投资23亿元,加快推动重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借力“两新”政策机遇,加快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统筹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以及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去年以来,全市汽车以旧换新7554台,家电、家具、3C数码等销售22.46万台,累计带动消费18亿元。
监管机制的创新让节能工作更具穿透力。市发改委建立“季度调度+专项监察”制度,对全市能源消费情况、“两高”项目能效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实施情况等实行常态化跟踪,确保能耗数据“真实、准确、完整”。针对国家能源集团长源随州火电项目等6个重点项目开展节能专项监察,聚焦节能审查落实、能源管理制度执行、高耗能落后设备淘汰等关键环节,提出4份针对性监察建议,推动企业从“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转变。同时,联合统计部门对年综合能耗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开展实地核查,重点解决能耗与产值增速不匹配等问题,有效提升能源数据质量。
市发改委还定期组织节能服务机构走进源丰化工、金龙新材料、海诺尔发电等8家重点用能企业,从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把脉问诊”,量身定制节能方案。通过推广余热余压利用、变频调速、高效电机等先进技术,帮助企业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实现“节能增效”双赢。
调结构促转型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能源结构的“绿色革命”是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引擎。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水火储”多元能源资源,随州市发改委以规划为引领,推动新能源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让清洁能源成为随州发展的“新名片”。
资源禀赋的优势为新能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州地处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中部,风能资源富集,拥有桐柏山至大别山、荆山与大洪山交汇地两个优质风带,可开发潜力超15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同样得天独厚,年均日照约1900小时,属国家三类资源丰富地区、湖北省一级可利用区。
随州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度”发展同样令人瞩目,截至2025年6月,随州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390.45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的7.34%,其中风电166.44万千瓦、集中式光伏154万千瓦、分布式光伏67.01万千瓦、垃圾电站3.0万千瓦,形成“山上风电成林、田间光伏成片、屋顶发电成景”的立体开发格局。累计发电量达408.71亿千瓦时,占全省新能源累计发电量的17.92%,为全省能源结构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试点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持续凸显。市发改委编制《随州市能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将随州电厂二期、鄂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广水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等“随州元素”纳入《湖北省新型电力系统布局规划》,广水市被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示范县;新型电力系统成效明显,重点打造“广水观音村农村能源革命”“广水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鄂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等试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此外,全市新建充电桩4856个,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广水市被国家能源局批准为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示范县。
在绿色发展领域,支持全力打造绿色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重点在专汽、风机、新材料等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已累计成功创建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支持青岛啤酒建成零碳工厂,积极组织高新区申报零碳园区创建。同时组织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评价工作,国能长源随州发电有限公司自主申请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省专家组审核。动员组织钢铁、专汽、食品、纺织等重点行业及华鑫冶金、新兴全力、金龙新材料、玉柴东特等高耗能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推进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
在市发改委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支持下,我市企业绿色发展亮点纷呈,取得了显著成效。广水华鑫公司2025年以科技创新推进环保升级,完成主要生产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封闭式渣场及再生资源利用厂房,年产100万吨矿渣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升级智能环保管控,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湖北三峰透平以创新驱动,其核心产品彰显生态文明理念,MVR机组运行能耗仅为传统多效蒸发系统的1/3~1/4,大幅节能,热泵精馏机组革新工艺,实现热量回收利用与系统自循环,显著节能降碳,助力多领域绿色发展;国能长源随州发电建设2×66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其供电煤耗、厂用电率表现优异,同步配备脱硫脱硝设施,大气污染物排放达燃气机组限值且低于超低标准,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
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整合随县全县矿权,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节约式发展,累计投入5.23亿元,修复矿山总面积1.85万亩,矿山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5家矿山被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3座矿山入围国家级绿色矿山推荐名录。深化生态示范创建,随县、广水市、曾都区全部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护长江优生态 绘就绿色发展画卷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随州始终将长江保护与生态修复摆在突出位置。随州市发改委牵头协调,联动多部门奏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协奏曲,让绿水青山成为最宝贵的财富。
强化流域综合治理。随州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交汇带,86%的版图位于府澴河流域内。我市与武汉市、孝感市开展府澴河流域保护协同立法,《随州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全面落实与武汉市、孝感市签订的《府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府澴河流域系统治理(随州段)一期工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77亿元,治理河长55.6公里。加快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及配套工程建设,曾都、广水配套工程已全面竣工。积极谋划府澴河流域系统治理(随州段)二期项目,计划投资3.2亿元,治理河长70.04公里。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加快推进封江口、徐家河、淮河等三大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56.78万亩,成功举办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随州经验全国推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1%,全市林草湿地面积达近65%,森林蓄积量达3112立方米。《随州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202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全省第二个、全国第六个出台的地市。
抓好生态宣传引导。借助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生态日等契机,随州市发改委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宣传活动,通过发放资料、LED屏滚动展示、短信微信推送等方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开展垃圾分类“四进”活动(进小区、进校园、进公共场所、进机关),订制发放宣传标语、海报、知识手册,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在市委办公大楼、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推广屋顶光伏电站、光伏停车棚,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受益者、守护者。
从能耗双控的“硬约束”到新能源发展的“加速度”,从长江保护的“系统战”到全民参与的“大合唱”,随州市发改委以实干担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绿色发展的理念正转化为具体行动,绿色生态的成果正惠及千家万户,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为美丽湖北建设书写着生动的“随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