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污水处理厂
随州城南污水处理厂鸟瞰图
▲ 护城河河道清淤
▲ 排水通道和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随州市污泥处理厂
▲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杨清林 文楚琪
随州,府澴河、淮河“双源头”的重要节点城市,鄂北生态屏障的关键一环。守护一泓碧水,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民生期盼。近年来,随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高标准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网改造延伸、厂网规范化运营、黑臭水体巩固提升等水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作,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以“源头之责”守护碧水东流。
抗责上肩,压实问题整改“责任链”
生态环保工作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市压紧压实“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整改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对照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城市黑臭水体和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等问题,成立工作专班,对号认领,逐项逐条提出整改目标、整改措施、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时限清单,实行整改清单式、销号式和台账式管理,确保各类问题“清仓见底”,让整改实效造福于民。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聚焦环保督查反馈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突出短板,结合管网普查结果,谋划管网改造建设项目,组织编制《随州市中心城水和污水专项规划(2023-2035)》和《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全域性、系统性提升管网建设水平。
坚持“项目为王、大项目是王中王”的理念,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谋划管网更新改造项目149个,今年已争取地下管网“两重”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2.89亿元,位于全省第8。这笔“活水”将精准灌溉管网建设,为进一步夯实排水、污水设施建设提供有利资金保障。
坚持系统治理、数字赋能,切实提升污水管网改造质效。随州中心城区按“一次管网普查、一次科技赋码、一次运用建模、一次建设开挖、一次治理到位”的“五个一”要求,为每段管网建立电子档案,精准推进污水管网项目建设。
督促市污水处理厂按照生态环境部门的要求,结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重新修建危废暂存间,设置应急池和隔离墙,分开储存废油和废酸,消除对水生态的威胁。推进污泥集中存储、转运、炭化处理,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攻坚克难,啃下设施短板“硬骨头”
8月9日至10日,随州城区,预报中的大雨如期而至。
在随州高新区城东片区二号渠现场看到,经过拓宽加深、护坡加固的渠道内水流顺畅;坚固的护栏沿渠岸而立,新植的草皮蓬勃生长点缀其间,昔日的“水患点”已蜕变为安全与美观兼具的风景线。通过改造,该区域实现雨污水完全分流,并大大提升排水防洪能力。
“过去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不高,遇强降雨天气雨污水混排,不仅影响水质,还因为排放不及时威胁到居民房屋和企业生产安全。通过改造,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随州高新区城东文帝大道东侧片区居民们说道。
我市坚持把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污水收集率,作为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按照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以“全覆盖”原则推进老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开展管网运维效能提升行动,推进污水管网设施确权和权属移交,理顺建管机制,强化管网标准化管护,定期检查和维护污水管道系统,对发现的错接、混接、破损管网及时改造,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有效处理污水,杜绝市政排口生活污水溢流现象发生。
截至目前,已完成623个老旧小区、74条背街小巷、10条城市主干道污水管网改造,累计改造管网90公里,整治错接混接点143处、管网缺陷120处,有效根治污水“跑冒滴漏”现象,老城区污水收集能力持续提升。“目标是实现真正雨污分流、各畅其流,让污水‘回家’,雨水入河,不断提升白云湖水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负责人表示。
推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向新城区延伸,近两年来,积极开展城南高铁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绿地小区、向阳还建房、涢水还建房和市委党校等4个排水单位纳入收集范围,消除管网空白区。创新“厂网一体化”建设管理,将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统一运营,从源头避免“厂强网弱”的痼疾。
开展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行动,完善随县、曾都区等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修建和完善生活收集管网,填补生活污水收集空白区,解决污水收集不彻底问题。随县景城一体化—姜水河河道清淤项目(随县姜水河城区段疏浚工程)正全力推进,完工后将进一步改善随县城区生态环境。广水市2022年新排查发现的1条黑臭水体,管网截污工程已完工,达到“初见成效阶段”。大力推进曾都区沿河大道至随县延伸工程、六草屋大道、两水一路(裕丰道)、明珠东路污水管网项目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两座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BOD浓度达到100mg/L,污水收集率达到75%以上。
黑臭水体治理是另一场关键战役。经过多年持续努力,随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内14条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治理长度15公里,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落实水体管理巡查和日常保洁机制,保证治理成效。
生态水系赋能城市新生。在随州城区草甸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西护城河在汉东楼前交汇,潺潺流水与古老的城楼交相辉映,赋能文旅产业发展。近年来,随州中心城区完成了东、西护城河改造,恢复琵琶古城水系格局,实现片区面貌整体焕新;实施梁家桥生态补水工程,让城市内河再现“清水绕城”美景,还原生机与灵气。
提升效能,守牢污水处理“生命线”
浑浊的污水通过收集管网输送到处理厂,经泵站提升进入相应处理单元处理后,变成汩汩清水达标排放。这是近日在曾都区何店镇、万店镇等地污水处理厂看到的情景。自2019年建成以来,这些乡镇污水处理厂持续稳定运行,镇区居民生活污水告别直排,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面启动,该局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科学建设镇级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市37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持续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曾都区根据前期运行情况,新增投入4000余万元开展厂区扩容和管网延伸项目建设,增加处理规模3400吨/天。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点多面广,建得好是基础,用得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打开“湖北省乡镇生活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看到,随州市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时进水、出水、流量等关键指标和设备运行情况自动监测,异常情况自动报警,运维效率大幅提升。
“鼠标一点,各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尽收眼底。”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加强对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营和管网维护监督考核,定期调度厂网运维情况,相关情况进行通报,提升运营绩效。各县市区也全部完成厂区监控设备和县级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张网’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省、市、县三级直连,确保实时监管。”
“过去,各家各户生活污水通过门前的暗沟散排。一到夏天臭气熏人,苍蝇蚊子也多。”随县尚市镇尚市店居委会村民周女士说,“前几年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后,生活污水实行集中统一处理,村湾环境卫生面貌好多了,日子也越过越舒坦。”
探访中看到,一处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有序运行,补齐了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擦亮了生态文明底色。
积极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污水处理需求,开展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行动,各地持续完善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修建和完善生活收集管网,填补生活污水收集空白区,解决污水收集不彻底问题。
目前,全市8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0万吨,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管网总长超513公里。其中,市级2个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15万吨/天;随州高新区淅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万吨/天。广水市3个污水处理厂负责处理广水市城区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园区污水。曾都区城北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万吨/天,主要负责处理曾都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及明珠路以北生活污水。
一汪碧水东流,这初心是为民情怀,是绿色担当。随州以管网为刃,斩断黑臭根源;以机制为盾,守护治理成果,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