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园”科学劳动教育活动
科普知识宣讲
编程社团课
孩子们用3D打印小物件
科普仪器体验
立体搭建社团活动
五丰魔方校队展示
承办全国科普日随州主会场
“科苑”科普长廊
五丰科普舞台剧《飞天梦》
五丰学生最爱的机器人
学习操控机器狗
了解人工降雨知识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敖艳梅
日前,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名单,曾都区五丰学校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及丰硕的实践成果成功入选。这一国家级荣誉的获得,标志着该校的科学教育探索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与此同时,在2025年湖北省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师生再创佳绩:学生艾明睿的《防近视帽》获省级二等奖,彭晶晶老师的科教作品《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具》获省三等奖。这些成果生动诠释了五丰学校“科学筑基、实践创新、师生协同”的教育生态。
从一所新建学校成长为区域科学教育高地,曾都区五丰学校仅用五年时间,便在科学教育领域走出一条“校内加法”到“区域乘法”的跃升之路,成为随州市科学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机制创新,系统规划与制度保障
走进曾都区五丰学校,处处涌动着科技探索的热潮。在“红领巾科学社团”活动现场,少先队员们正围在“科学互动体验墙”前,争相操作离心现象演示仪、尖端放电模型,或是通过触控屏组装家庭电路。“这样的实践比课本有趣多了!”学生艾明睿兴奋地说,“我学会了用编程控制无人机,还在科技节得了奖!”这个场景是五丰学校教联体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曾都区五丰学校创建于2020年,作为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高标准、现代化学校,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办一所承载美好未来的现代学校”为办学愿景,确立了以“创客教育”促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
“过去,许多学校面临科学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单一等困境。”五丰学校校长文敖坦言,“科学教育不仅是必修课,更是贯穿教育全程的核心内容;不仅是辅助点缀,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底色。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为许多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顶层设计,为科学教育实施提供制度保障,规划战略布局。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五丰学校科学教育总体方案》和《科学教育五年发展规划》,构建“1+3+N”管理网络——以科学教育中心为核心,下设课程研发、活动策划、资源保障三个工作组,由科技辅导员、学科教师构成的“科学精兵导师团”,覆盖所有学科教研组,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融入的科学教育体系。
学校成立五年来,先后被湖北省科协确定为“湖北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实验学校”“湖北省科协2024年优秀‘三长’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学校”“湖北省科普教育学校”;2025年被授予“湖北省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试点学校”称号。层层荣誉的背后,是五丰学校对科学教育制度创新的持续探索与坚定践行。
环境浸润,打造沉浸式科学实践场域
漫步五丰校园,科学元素无处不在——
“科苑”科普阵地已成为学生每日打卡地,学生们在这里阅读科普书籍,探究科学原理,开展科学实验;“谷苑”生物实验区,学生自己动手种植的茄子、韭菜等应季蔬菜,以及“太空盆栽番茄”“航椒10号”“太空豇豆”等新奇的太空种子培育的蔬菜品种,通过劳动实践,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开展科学教育,阵地建设先行。五丰学校成立以来,坚持在校园文化打造中围绕科学特色阵地建设做“加法”。近年来,累计投入360余万元用于智慧校园建设,其中投入60余万元专项用于“科苑”“谷苑”等科普阵地打造,投入30余万元用于校外“五谷丰登园”智慧农场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夯实科学教育硬件基础。
“科苑”科普长廊创设了科普阅读区、科学实验区、科技创新区三个主题板块和一个科普教育工作室。其中,科普阅读区陈列2000余册科技图书,孩子们可以在科学书籍的海洋中自由徜徉;科学实验探究区配备声学、光学、电学、力学等先进设备,让校园变身流动的“科技馆”,学生可以手动操作,以直观体验领悟课本知识;科技创作中心工坊里,与机器人对话,3D打印机将学生的创意变为现实,琳琅满目的科创作品凝聚着学生的智慧。
在“谷苑”生态基地,太空种子蔬菜、气象观测站记录的实时数据、昆虫旅馆中的生态观察活动,构成了鲜活的学习场景,让书本上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大大激发学生们的科学兴趣。
学校还与所在社区合作,建成“五谷丰登园”校外农场实践基地,将课堂延伸至田野。学生在此劳动、写生,而观测、记录的太空种子生长数据,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手素材。
此外,学校还建有5个信息科技专用教室,并计划兴建智慧运动场,持续拓展科学实践空间。
课程体系,构建从基础到高阶三级培养路径
课程是科学教育的载体,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路径。五丰学校精心设计科学课程,构建以“基础普及—兴趣培养—高阶竞赛”三级模式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体系,让科学教育辐射全校学生。
学校开设科学类校本课程。除抓好常规教学、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外,自2024年秋季起,在1-8年级每周另开设一节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全面融入人工智能教育模块,开发校本课程《人工智能》,并在小学和初中各设一个实验班。学校还对全校的专兼职科学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这一举措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评价。
学校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自2023年起,按照“普及型—提高型—精英型”分层设计,广泛开设分层分类的科学类社团活动。各年级每周开设两节科学社团活动课,分为机器人编程、科技制作和无人机三大类课程,低年级“小小科学家”通过趣味实验启蒙兴趣,中高年级机器人社团掌握编程基础。科技类社团秉承在生活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收获知识的理念,吸引热爱科学的小小探索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学校先后开发出无人机飞行、无人机足球、3D打印、开源组件机器人、虚拟编程、科技制作、数字绘画等多门创客社团课程,吸引了800余名学有余力且对创客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参加。
学校大力推动跨学科融合,开发了《农作物种植》《无人机航拍测绘》等课程,突破学科界限;《智慧农业实践》课程贯穿种植到销售全流程,引导学生了解随州本地农业科技。这些课程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了学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学习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还为随州本地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构建完善的赛事体系,“五丰杯”学科竞赛成为区域标杆,校外赛事捷报频传。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今,五丰学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教师获奖92人次,学生获奖190人次。学校在随州市第五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湖北省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称号。
活动赋能,多元实践激发科学兴趣与创新能力
为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五丰学校构建了“技能训练—科普普及—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体系,系统激发学生的科创热情与实践能力。
坚持在传统活动中融入科创元素。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吸引校内外师生、家长超5000人次参与,涵盖科学论文、科幻画、科技制作、种植实践、创意搭建、七巧科技、实验操作及现场竞赛等八大类内容,魔方大赛、生物多样性观测、智慧农场劳动实践等特色项目广受好评。这些活动不仅点燃学生对科学的热情,更成为展示创想、锻炼能力的重要舞台。
积极引入高端科普资源,打造“科学+”活动矩阵。连续三年承办中国科协与湖北省科协“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活动;依托湖北省科协“‘三长’支撑行动计划”开展系列科普实践;持续组织学生参与全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太空种植等项目;曾都区科协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实现科学家与学子面对面;“科技金课”由曾都蒲公英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团队送教到校,已累计授课20节次。2024年9月,学校成功承办随州市暨曾都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三大板块涵盖科学教育、应急科普与流动科技馆展演、儿童科普剧、无人机与机器人演示、小发明展示、太空种植成果展以及消防急救实操等,为师生献上一场沉浸式科普盛宴。
除了科学课程技能训练型活动外,学校积极开展普及型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型活动。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分类评奖、分区布展,营造浓厚科创氛围;定期邀请科技工作者进校办讲座、办展览;每学期组织科普观影,深化科学知识理解;期末开展社团成果展,增强学员成就感与社团吸引力。分批组织研学旅行,联通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寒暑假推出“五谷丰登章”科技社会实践挑战;组织学生走进科技企业参观学习,拓宽视野,筑牢创新根基。
师生共进,从个体成长到区域辐射
教育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爱与规则的共生共长,师生则更是共同探索知识疆域的伙伴。五丰学校努力让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学生在追求科学教育的征程中收获成长价值。
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实施“青蓝工程2.0”科技导师制,每年选派科技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体育教师邱浩源从科技发烧友成长为省级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学校科创中心带头人,彭晶晶、许豪杰、汪汉超、赵明锋、李景瑞、徐丽丽、李金霞、李媛媛、吴炼红、蒋嘉欣等教师获多项国家、省市级科技类竞赛奖励,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科学教育教师队伍。
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秉持个性化教育理念,将科技教育作为特色发展方向,积极推动科技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学校为科技特长生建立专属档案,设立“五谷丰登奖”“小科学家奖”等专项表彰。在这些培养举措的推动下,学校涌现出了许多在科技领域表现出色的学生。其中,蒋博恒、艾明睿、代浩然、李玉龙、宋瑾瑜、孟雨馨、王恩乐等学生在国家、省级科技赛事中累计获得11项奖项,包括全国数字素养提升、创意编程大赛、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原九年级学生宋瑾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五丰学校的三年学习中,我实现了自己的科学理想”宋瑾瑜说。八年级时,宋瑾瑜看到爷爷在地里劳作非常辛苦,便决心用科技改进农作物的管理方式,减轻爷爷的工作负担。随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她和孟雨馨一起制作了《智能农作物生长管理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光学、电学、力学、生物学等知识,可实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灌溉、通风、光照、施肥等管理的自动化。此外,学校还与重点高中共建“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为学生的持续发展铺路。
今年上半年,五丰学校获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示范效应、辐射效应加速显现——向区域内学校开放科学场馆,承办2次市级科学教育现场会,接待参观学习30余批次。省市主流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其科学教育和科技节活动。未来,学校将重点推进科技英才培养、“云端课堂”资源共享和智慧校园建设,并建设好“五谷丰登园”科学劳动实践基地。
从风雨连廊里的互动实验装置,到省级赛场上熠熠生辉的奖杯;从“科苑”中埋头探究的身影,到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的少年——五丰学校正以科学教育为支点,撬动学生未来的无限可能。
正如校长文敖所言:“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在创新的天空中翱翔。”在这片沃土上,红领巾、团徽与科创梦想交织,每一颗科学的种子都被赋予破土而出的力量。在这片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交融的沃土上,五丰少年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着创新强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