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9日
当“编钟”遇见“芭蕾”
——看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如何奏响融合育人强音












  【 阅读提示 】
  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靠教育。近年来,随州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先后研究出台多项支持教联体建设的文件,以教联体建设为战略支点,撬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杠杆,奋力书写教育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强弱结对、齐头并进,如今如火如荼的随州各教联体建设已经持续三年多,为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进一步提高标杆、找准目标、集中力量、创出特色,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随州日报重磅推出“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走进教联体”专题宣传活动。
  今日本报展示的是看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如何奏响融合育人强音,敬请读者关注。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蒋超
  2024年11月20日至25日,孝感市文化中心保利大剧院内灯光璀璨、星光熠熠,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在这里浓重举行。曾都区五眼桥小学器乐合奏《金色童年》和清河路小学芭蕾舞剧《是星星也是太阳》双双登台,代表随州市参加展演。
  当五眼桥小学编钟艺术团的孩子们奏响第一个清越音符,当清河路小学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在舞台上绽放,全场屏息、掌声雷动——这不仅是艺术的展演,更是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以“艺”为媒,书写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鲜活注脚。
  五眼桥小学,这所刚刚完成从街道办事处学校到区直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教育新星,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丰硕,特色品牌日益彰显,被确定为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核心校,在其主导和推动下,五眼桥小学、清河路小学两校以“文化立校、特色兴校”为舵,突破校际壁垒,探索“1+N”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实现了从“一校一品”到“两校共荣”的跨越,让艺术教育的清泉在协同创新中奔涌成河,奏响着融合育人强音。
  双璧辉映,艺术名片共铸品牌高地
  清脆乐声奏响童年乐章,灵动音符跳跃纯真时光。今年儿童节,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庆六一”暨五眼桥小学第二十六届“校园之春”艺术节文艺汇演精彩启幕,全体师生共同沉浸在这场充满童趣与梦幻的欢乐盛宴之中。
  作为教联体成员,清河路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也受邀来到演出现场,他们在欣赏精彩演出的同时,也为五眼桥小学的师生们奉上精彩的芭蕾舞表演。像这样的互动,在两校间已成为常态。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4年8月19日。这一天,曾都区教育版图上诞生了一个独特的教联体——由器乐文化底蕴深厚的五眼桥小学,与芭蕾艺术声名远扬的清河路小学,共同组建的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
  这是该区唯一一个以“艺术特色”命名的教联体。两校校风醇厚、艺术底蕴深厚,其中,五眼桥小学编钟艺术团器乐文化久负盛誉,其原创作品《汉东晨韵》曾荣获湖北省第十二届黄鹤美育节器乐类一等奖,《金色童年》更是斩获随州市第三届“非遗”展演金奖及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一等奖;清河路小学的芭蕾舞艺术美名远扬,精彩表演也多次斩获省市级奖项。教联体的成立,让两校缔结联盟,强强联手,开启曾都艺术教育新华章。
  “我们创新管理模式,确立了‘六统一、五共享、四分开’的发展模式。”五眼桥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超表示,“‘六统一’即从办学目标、重大活动、教师研训、资源共享、质量评价、特色发展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统一;‘五共享’指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研训成果、信息平台五大方面实现深度共享;‘四分开’则是在教学活动组织、人事财务、日常管理、特色深化方面保持各自学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模式打破了校际间的壁垒,让两所学校携手共进,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教联体高效有序运行,实现一体化发展。
  教联体成立仅一个月,就在随州市第八届编钟美育节舞台上初绽光芒,五眼桥小学的器乐合奏《金色童年》气势恢宏,清河路小学的芭蕾舞剧片段《是星星也是月亮》优雅灵动,双双获得一等奖,并代表随州市登上省级黄鹤美育节的舞台。
  两校的“独门绝技”在教联体框架下焕发新生——五眼桥小学深耕“器乐文化”沃土,早已实现“民族器乐进课堂”全覆盖,学生人手一乐器,编钟艺术团历经二十余载淬炼,成为行走的“编钟文化”代言人;清河路小学则让芭蕾“飞入寻常课堂”,每周一节的专业课程点燃了孩子们“足尖追梦”的热情,让“丑小鸭”在科学训练中华丽蜕变为自信的“白天鹅”。
  更令人振奋的是两校特色实现了“破壁交融”。教联体创造性建立“艺教老师送教制”,每周互送2节特色课程,通过公开课、研讨课,网络教研、现场交流等多形式多渠道实现融合共进。孩子们得以在艺术的“双栖舞台”上自由生长,真正兑现了“美美与共,‘艺’同绽放”的愿景。
  多维浸润,德育实践赋能品格塑造
  艺术教育绝非孤立的技能传授,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深谙此道,将美育与德育、智育深度融合,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网络。
  在庄重仪式中传承红色基因。今年清明时节,五眼桥小学与清河路小学两校党员教师与少先队员代表共赴随州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献花篮、温誓词、听讲解(红领巾讲解员在烈士墓碑前深情讲述)、观陈列馆……沉浸式的缅怀让戍边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飞行员王伟“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行”的嘱托,化为流淌在血脉中的家国情怀。
  清明祭英烈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引导党员和少先队员们铭记历史、感恩奋进,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厚植爱国情怀。“红领巾的讲述让我懂得了责任,我要做像先烈那样的人。”少先队员高鹏康俊的话语质朴而坚定。
  在多彩活动中陶冶爱国情操。今年,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在五眼桥小学举办了以“牢记党的教导 争做强国少年”为主题的庆六一艺术节活动,设置了文艺汇演、书画摄影作品展、科技手工制作展、趣味游园四大特色板块,以多元形式点亮孩子们的节日时光。
  其中,文艺汇演沿用“晚会+云直播”模式,实时推送器乐合奏、舞蹈、情景剧等20余个节目,吸引众多家长在线观看。书画摄影作品展中,百余幅少儿原创作品生动呈现童真视角下的自然与生活,孩子们用画笔记录点滴,用创意呈现梦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科技、手工制作展区里,孩子们自主设计的智能小车、航天模型等科技作品轮番亮相,将创意与科学实践巧妙结合,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智慧的光芒,每一个创意都承载着探索的渴望。趣味游园设置了打卡留影、投壶、射箭、贴鼻子等10余项互动游戏,配备了丰厚的奖品,不仅给足孩子仪式感,更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打下幸福底色。
  在实践活动中萌发爱心与担当。3月雷锋月期间,五眼桥小学操场变身为热闹的“公益集市”。“爱心义卖 情暖校园”活动让旧物焕发新生,学生们化身“小店长”,热情推销闲置物品;老师们也兴致勃勃参与淘宝。义卖所得悉数注入教联体助学基金。这场活动超越了简单的物品交换,“奉献、友爱”的种子在讨价还价、收银记账的协作中悄然播撒。
  在跨界活动中激荡科技与人文火花。教联体大胆打破“艺术”边界,举办的首届数学思维大赛以“趣计算·智成长”点燃智慧引擎。心算、七巧板、慧算24点、汉诺塔、数独、魔方六大智慧赛道,两校数学精英同台竞技,指尖跃动间诠释逻辑之美。这场赛事标志着教联体由单一美育向学科全域融合的华丽转身,为“艺术特色”注入了理性与创新的新内涵。
  强师为基,“共同体”激活成长动能
  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以党建联建为引领,以“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引擎,通过名师结对、工作室引领,发挥党员名师带头作用,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擦亮“器乐文化”和“芭蕾舞艺术”两张特色名片。
  支部联建添动力,深度交流谋发展。两校党支部以联学联做的方式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支部书记上主题党课,增强教联体凝聚力、创新力。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联体建设中的带动引领作用,支部联建活动中,两校党员教师就“如何促进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从资源共享到送教交流,从特色发展到文化共创等多方面深入交流,凝聚奋进的力量。
  名师引领与青蓝共进是核心路径。教联体充分发挥党员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力,通过结对帮扶、工作室引领、跨校公开课、网络研讨等多维渠道,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设快车道。赛课获奖、精品课例涌现,成为师资共育最有力的勋章。
  2024年12月,五眼桥小学和清河路小学进行了一次教联体教学交流活动。五眼桥小学骨干教师魏伟唯精心准备,深挖教材,巧妙设计,以《植树问题》为教联体老师讲授公开课,传授授课技巧,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这正是五眼桥小学“智教师,慧成长”培养体系及“青蓝工程”结出的硕果。
  “善思者明,善学者智。”一次教研就是一次成长之旅。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持续释放动能和潜力,稳步推进教联体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促进教联体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均衡优质发展,“共同缔造”出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的教育新生态。
  内培外聘打造优质艺教团队。五眼桥小学力邀中央音乐学院翁辅君等专家,让学生在器乐启蒙时得到专业的指导;聘请本土民族器乐教师组成专业的器乐教师团队,倾力指导编钟艺术团建设;定期选派艺术教师参加各项专业培训,通过“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不断壮大艺术教师队伍。五眼桥小学美术教师刘馨月的美术微课获评湖北好课堂精品课例。
  同心共筑教联体,同频共振谋发展。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召开联席会议,共商教育大计。两校结合实际,积极从德育、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方面交流共建、共育共赢。教联体组建以来,两校先后联合举行“最美教师”颁奖庆典、“家校共育伴成长”家长开放日、班主任沙龙研讨等活动,每学期进行综合考评,评出“体艺先进教师”“艺术之星”,教育教学成效不断提升。
  创新管理,数字引擎驱动高效融合
  如何让两校真正“联”出活力、“融”出深度?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以“六统一、五共享、四分开”的创新管理模式破题,在协同与个性间找到了黄金平衡点。
  数字化赋能为管理插上翅膀。教联体积极拥抱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和教学资源库。作为全区数字化管理的先行者,五眼桥小学率先引进并优化了“希沃数字魔方基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一经验为教联体建设数字化评价系统提供了重要基础。最具创意的是利用“二维码”技术,将两校在编钟美育节等活动的精彩瞬间转化为可扫即看的数字档案。家长、市民和同行轻扫二维码,便能直观感受孩子们的艺术成长轨迹,让隐性的教育成果变得清晰可见、便捷传播,极大提升了教联体艺术教育的透明度与影响力。
  云端相聚共话艺术教育。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10月28日,五眼桥小学和清河路小学通过互联网平台,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研讨课。本次课程以“艺术融合与创新”为主题,旨在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拓宽艺术教育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来自五眼桥小学的美术教师刘馨月通过网络直播,为清河路小学老师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美术课。刘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创设情境、融合信息技术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回望来时路,从2024年8月揭牌启航,曾都区艺术特色教联体以艺术为笔,以融合为墨,在短短时间内绘就了一幅绚丽的育人画卷。
  当五眼桥小学编钟艺术团器乐表演遇上清河路小学的芭蕾舞蹈,艺术教育的边界在融合中消弭,文化传承的路径在协作中拓宽,两所学校以“共享基因库”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了接触多元艺术的可能,更让德育、智育、美育在跨界的土壤里自然生长,最终奏响了资源互补、师生共荣的教育交响曲。
  这曲由两校师生共同谱写的“艺术教育奏鸣曲”,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深远的感染力,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着动听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