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2日
破界共融育新篇
——广水市实验初中教联体以“三联四通”激活教育均衡动能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刘振宇 代道强
  【阅读提示】
  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靠教育。近年来,随州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先后研究出台多项支持教联体建设的文件,以教联体建设为战略支点,撬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杠杆,奋力书写教育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强弱结对、齐头并进,如今如火如荼的随州各教联体建设已经持续三年多,为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进一步提高标杆、找准目标、集中力量、创出特色,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随州日报重磅推出“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走进教联体”专题宣传活动。
  今日本报展示的是广水市实验初中教联体以“三联四通”激活教育均衡动能,敬请读者关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优质均衡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追求。在广水这片教育沃土上,三所各具特色的中学打破校墙阻隔,以“教联体”之名携手同行。广水市实验初级中学作为牵头学校,引领蔡河镇中心中学、杨寨中心中学(第二实验初级中学)共同编织出一张覆盖学校、教师、学生的协同网络。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一场基于“三联四通”理念的深度变革。当省级名师工作室的智慧之光穿透校际壁垒,当“点教育・五环课堂”的种子在不同土壤生根发芽,当轮岗的教育者成为流动的“养分”,当三校学子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成长机遇,一条通往优质均衡的教育大道正被徐徐铺就。这场实践,不仅是对教育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更是对“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承诺的生动践行。
  顶层设计
  锚定方向筑根基

  三校协商定蓝图,名师领航明路径。广水市实验初中教联体的诞生,绝非偶然的“抱团取暖”,而是基于各校资源禀赋的精准契合。
  作为牵头校的广水市实验初级中学,是当地教育界的“排头兵”——湖北省代道强名师工作室、湖北省刘振宇名师工作室、随州市左冬晴名班主任工作室三大“智囊团”齐聚,2005年起探索的“点教育・五环课堂”模式日臻成熟,“主题月”德育活动形成独特文化标识,两轮随州市课改实验、全国国防教育、全国足球教育、湖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湖北省智慧校园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实验任务的历练,让其积累了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
  蔡河镇中心中学与杨寨中心中学也是各有千秋,两校均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杨寨镇作为湖北省工业园区,雄厚的经济实力更为当地教育注入强劲活力。三校深知,唯有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才能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让薄弱环节强起来。
  经过多次座谈协商,一份凝聚三校智慧的《广水市实验初中教联体共建方案》正式出炉,“名师工作室助力‘三联四通’”的工作理念就此确立。“三联”直指核心纽带——联学校、联教师、联学生,让教育要素不再受校际边界束缚;“四通”明确实践路径——管理互通、课改共通、教师专业成长联通、学生素养提升融通,让协同发展有章可循。而名师工作室,则成为这场变革的“动力引擎”,以其专业引领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管理互通
  打破壁垒促联动

  为实现校际间的深度融合,教联体从机制建设入手,构建高效协同的管理体系,搭建起“联合管理委员会”这一决策中枢,由三校领导、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共商教联体发展战略、相关政策及重要事务。小到一次跨校活动的安排,大到教联体发展规划的制定,都在此充分讨论、民主决策,确保教联体的发展方向不偏离优质均衡的目标。
  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则是“管理互通”的“活水源泉”。每年,教联体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层及以上干部和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在三校间进行轮岗交流。这些轮岗的干部和教师,带着原学校的优质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融入新的学校环境,同时也将新学校的特色做法带回原校,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这种流动不仅促进了管理经验的分享,更激发了创新实践的活力,让三校在管理模式上相互借鉴、共同提升。
  “点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更让管理互通有了坚实载体。教联体以实验初中的“点教育”体系为基础,共同打造“点教育”品牌,探索并建立“点教育”教学资源库和管理系统。三校的教师可以共享优质的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学生也能通过这一系统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优质资源不再局限于某一所学校,而是成为三校共建共享的“教育财富”,有效促进了教育品牌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课改共通
  聚焦课堂提效能

  教联体将“点教育・五环课堂”模式作为课改核心,通过跨校教研活动促进理念落地。
  “点教育・五环课堂”模式,这位从实验初中走出的“课改明星”,在教联体的推动下成为三校共同的“教学密码”。其“创设情境,点燃热情;目标导航,点亮方向;自主学习,点拨内化;合作学习,点化顿悟;反馈提升,点滴跟进”的五环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
  为让这一模式在不同学校“落地生根”,跨校教研组应运而生。三校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校的教研组,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们围绕“点教育・五环课堂”模式的实践,分享各自在教学中的心得、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不同的教学智慧在碰撞中融合,形成更具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让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在每一间教室落地生根。
  “秋季教学大比武”与“春季展示课”则是检验课改成效的“练兵场”。每学期秋季,各校都会依据要解决的教学主题举行教学技能大赛,涵盖各个学科。教师们积极参与,在比赛中展现自己对“点教育・五环课堂”模式的理解和运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到了第二年春季,教联体则精选“秋季教学大比武”中涌现的优秀教师,在三校进行公开课展示。展示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教师能够观摩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在教联体内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和互动交流氛围。
  师训联通
  搭建阶梯助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为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教联体依托“双师制”青蓝工程,促成优秀党员、名师工作室成员和骨干教师与教联体青年教师“一对一”精准结对。同时,开展读书展评、游学研修,定期举办“微讲座”,为青年教师铺设成长的高速路,全方位提升其专业素养。
  “双师制”青蓝工程如同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的“成长套餐”——教联体聘请优秀党员、师德标兵、思政课名师担任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的导师,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师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同时,聘请各级学科名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担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工作,帮助他们提升业务水平。
  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名师工作室精心推荐并赠送阅读书目,内容涵盖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多个方面。定期举办的读书展评会,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分享读书心得、交流学习感悟的平台。在相互启发中,青年教师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为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联体还聘请知名专家为青年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解读最新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理念。同时,组织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赴教育先进地区、特色学校、人文景点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在游学过程中,教师们亲身感受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教联体各学校的实际需求,名师们送研到校,开展针对性的微讲座。《做一名会思考的教师》《“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成就美丽的自己》《五环教学法课堂教学实践》《班主任的成长路径》等近十场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助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素养融通
  多彩活动育新人

  “学生素养提升融通”的目标,是让三校学子都能享有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球类同赛点燃的不仅是运动激情,更是团队精神。各校先自行组织本校的球类赛事,选拔出优秀的队伍参加教联体球类联赛。在赛场上,学生们奋勇拼搏、团结协作,不仅提升了体育素养,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比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品质的比拼,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文艺汇演则让不同校园的文化风采交相辉映。各校精选优秀的文艺节目,通过主分会场的形式开展文艺汇演。歌声、舞姿、乐器演奏、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展现了学生们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通过文艺汇演,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升了艺术素养,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增进了三校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科技项目同做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教联体组织各校学生共同参与科技项目制作,生物细胞模型制作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亲自动手,从材料选择到手工制作,从美工构图到数字化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们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们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培养了科学素养、劳动素养和美学素养。
  这些活动打破了校际的隔阂,让三校学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学会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实践探索结硕果,经验辐射影响广。教联体的努力收获了丰硕成果:“点教育”模式被多家期刊推介,相关文章入选教育专著,《湖北教育》专题报道其经验;刘振宇、代道强的研究成果均获全国特等奖并入选案例集;七部成果集系统总结实践经验;三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这些成果不仅是对教联体工作的肯定,更让“三联四通”模式成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标杆。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广水市实验初中教联体的实践证明:教育优质均衡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创新机制、协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当“联”的纽带更牢固,“通”的渠道更顺畅,优质教育资源就会像阳光雨露般洒向每个角落,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