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编者按】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进一步展现我市教师躬身教育、潜心教学的精神风貌,掀起崇尚师德、尊师重道的教育热潮,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担当育人使命、树立榜样力量,随州市教育局联合随州日报特别推出“教师代表风采展”,旨在彰显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激励全体教师心怀榜样、行有力量,争做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教师代表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拼搏与奉献,见证教育力量如何化作点点星火,照亮城乡教育的征途。
用责任打造有灵魂的教育
——记曾都区编钟初级中学校长王元勇
三十多年来,从教师到教研员,再到校长,从小学到初中,从乡村到城区,岗位在变、环境在变,但王元勇矢志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
“教育的温度,源于不变的情怀;教育的力量,来自梦想的坚守……”面对记者采访,从王元勇嘴里蹦出简短几句话,虽然不是很华丽,却透着浓浓的教育哲理。
王元勇的教育梦想,始于34年前的那个秋天。刚从师范毕业的他满怀激情走进家乡的小学,来到教室的那一刻,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打动了他,也让他坚定了扎根基层教育的决心。
2018年6月,他受命筹建编钟初级中学,建校期间,他不敢有一丝懈怠,唯恐辜负组织信任、社会期盼。从征地拆迁到手续办理,从工程建设到环境营造,学校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他的付出和汗水。从三年前的一片荒山野岭,到三年后的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拔地而起,王元勇百感交集。他坚持吃住在校,每天迎晨送晚,守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去年春季,王元勇在武汉协和医院做完手术,医生叮嘱要休息3个月,但他休息不到一个月就返回了学校。因为这里有他舍不下的孩子,还有他放不下的梦想。
“以温情守护成长,做学生身边的‘点灯人’。”王元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王元勇始终将“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理念践行于教育中,推行班级教师“包保制”,让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习成长和日常生活,都被老师们温柔注视、用心呵护。七年级学生刘星(化名),曾患有重度抑郁,有多次轻生行为。王元勇和班主任杨嘉欣老师像家长一样守护着他,为他买书包衣服,周末陪他吃饭聊天,每天坚持写一封信鼓励他。慢慢地,孩子走出了阴霾,变得阳光自信,期末考试跃居班级第三名。
除了制度化关怀,王元勇更注重用行动传递温度。每学期坚持带头家访,持续开展困难学生帮扶;为患有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同学改造无障碍通道和专用卫生间,让关爱体现在点滴;通过亲手书写鼓励卡片、在艺术节上为孩子们献唱、在中考前带领老师跳起鼓劲舞蹈等方式,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赋能教师,就是赋能教育未来。王元勇把竭尽全力为教师铺路搭桥视为义不容辞的使命。他积极搭建专业平台,全面开展师徒结对,扎实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同步教学、开放课堂,严格落实教师培训制度,持续提升教学专业水平。近3年来,培养出市区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40余名。
如何让教育改革在学校扎根?王元勇带领全体教师全面贯彻五育并举,紧紧围绕“让每个孩子成长为丰富和谐的少年”这一目标,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精心打造15分钟活力课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让孩子们身上有汗、脸上有笑、眼里有光。
此外,王元勇积极推动教联体建设,与成员学校共研教学、共享资源、共培教师、共评质量,推动“一所好学校”向“一片好教育”迈进。三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誉。
王元勇说:“治校如同‘养壶’,循着茶香弥漫,配以水之包容,壶就有了灵性,学校也就有了品性。”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上,曾都区编钟初级中学定将做有灵魂的教育,办师生幸福的学校,鼓满前进之帆,再谱壮美诗篇。
知行合一为学生理想“导航”
——记随州二中思政教师魏坤
“魏坤老师讲课语出有据,引经据典,说理性强,学生信服。”“他的课堂弘扬主旋律、正能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巨大帮助。”这是听过魏坤授课的学生及同事对他的评价。
魏坤,随州二中的一名思政教师。他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清楚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时刻扛在肩上、记在心中。”
有人说,中学里“最难讲”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这门课也恰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着受教育者今后秉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走什么样的道路、做什么样的人。
如何直抵学生内心,打通思政课入脑入心的阻隔屏障?
一位学生在描述理想中的思政课时写道:“我们厌烦照本宣科式的理论说教,想要的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也成为魏坤思政课教学中不懈努力的方向。魏坤深深认识到,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全方位入手,让教育内容在多维度的转换中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为什么“爱国就要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道理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短短的一句话,含义深刻。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理解结论背后的历史逻辑?魏坤把理论情境转换为现实情境,重新建构起教学内容的具体语境,缩短二者的距离感。
思政课从来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文化浸润心灵、以信仰照亮生命的育人过程。魏坤通过每月小主题、每周小项目、每日小浸润,慢慢构建起有温度、有活力的德育生态。
五月“民法典宣传月”,学生自发组织“模拟法庭”。从庭前准备到庭审辩论,从证据提交到最终宣判,孩子们严谨投入,语气庄重、程序规范。总策划彭卿伊同学在分享时说:“这次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法律的价值,它不仅能定分止争,更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底气。”
魏坤还坚持开展“课前3分钟”微演讲,学生自主选择时事热点分享观点。从神舟飞天到奥运夺金,从社区变化到国际风云,话题开放而充满思辨。渐渐地,班级群里,“家事国事天下事”成了最热话题,思政课也从40分钟课堂延伸至校园每个角落,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魏坤说,思政课教师要看得懂、听得懂、读得懂学生们的世界,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感情面对学生。
学生钱俊(化名)沉默内向、容易焦虑。在察觉他对文史哲有浓厚兴趣后,魏坤为他制定“跨学科阅读计划”。还在他抽屉悄悄放了一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并留言“真理是有温度的,它能为每一个寻找光明的人安放灵魂。”
慢慢地,钱俊变得愿意发言,还主动报名参加“青年讲党史”,讲述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坎坷与辉煌。高考后,钱俊第一时间向魏坤报喜:“老师,我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了。高中3年让我明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更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方法论。”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中南民族大学学生王欣晨这样描述自己和魏坤老师的情谊:我们更像是朋友,分享着彼此的成长。我们的关系因为课程而建立,但是又不止于课堂,是魏老师陪着我一起走过最难忘的岁月。
教育兴则国家兴,魏坤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的目标是结合学生特点,做到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用匠心守护每一棵“幼苗”的成长
——记随县吴山镇中心学校教师肖攀
“练出钻石心,依然芙蓉面;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大道至简,大爱无言,她以自己的坚持和坚守引领着学生们的优秀……”这是同事对随县吴山镇中心学校教师肖攀的评价。多年来,她用爱心托起学生的希望,用匠心守护每一棵“幼苗”的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肖攀对待困境中的孩子,坚持用爱融化隔阂,用信任唤醒力量。
阳阳(化名)刚入班时总是“躲着”大家,清晨不见人影,课间缩在角落。肖攀通过走访得知,她因家庭变故而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有抑郁倾向。有次,阳阳连续三天缺课,电话里声音微弱:“老师,我什么都做不好,不想上学了。”肖攀立刻赶去她家,见她蜷在书桌前,眼神黯淡,桌上笔记本却写满工整字迹。
肖攀没劝阳阳返校,只是拿起笔记本轻声说:“你写的字真好看,作文里‘晚霞染橘天空’的句子,老师读了都觉得暖。你只是暂时被乌云挡了光,云散了就会发光的。”
那之后,肖攀成了阳阳的“专属陪伴”:每天打来热饭放在她座位上,抽屉里偶尔藏她爱吃的零食;课后陪她聊漫画、谈学习小目标……慢慢地,阳阳笑了,不仅按时上学,还主动加入阅读小组。中考后,她哽咽着打来电话:“老师,我考上随州二中了!没有您,我走不到今天。”
毕业班管理,一头连着孩子的升学梦,一头系着家长的期盼。面对“成绩突围”压力,肖攀以科学方法聚合力,用身体力行践责任。
为激发学生斗志,肖攀在班级里设立了“光荣榜”与“竞赛榜”:“光荣榜”贴进步学生名单和奋斗宣言,“竞赛榜”让学生自愿结对比拼。看着自己的名字被红笔圈出,孩子们的好胜心被激发,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课后追着老师提出问题。
作为班主任,肖攀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陪晨读,放学后留办公室给基础弱的孩子补课;周六同家长约定“家校辅导”,提前沟通重点难点。家长感动地说:“老师,您比我们还上心。”
“时间加汗水”的坚持,让肖攀所带班级成绩稳步提升,不少“后进生”实现“逆袭”。她说:“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同心聚力,既要搭好科学框架,更要以担当带动学生、感染家长,让班级有目标、有温度、有力量。”
从八年级到九年级,班里留守孩子多,不少人缺乏好习惯。肖攀没急着“堵漏洞”,而是从补基础、养习惯、强能力入手,帮孩子扣好成长的“扣子”。
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肖攀推出“每周共读”模式:周一选《朝花夕拾》《小王子》这类书籍,周五开分享会。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有人说读《朝花夕拾》想起爷爷,有人说从《小王子》懂了“用心看见本质”。一次次分享中,他们既拓宽了视野,又学会了共情。
“教育不是一刀切的灌输,而是因材施教的赋能。只要找准根源、坚持从小事做起,就能帮孩子补齐短板、稳步成长。”肖攀感慨地说道。
萤烛虽微,光芒可耀四野;滴水之力,润育葳蕤桃李。乡村教师的讲台很小,只容得下一方黑板、几摞课本、几十双渴望的眼;但责任很大,装着几十个家庭的期盼,托举着乡村孩子的未来。肖攀将始终扎根乡村教育这片沃土,用匠心守护每一棵“幼苗”的成长,用笃行书写教育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帮更多乡村孩子圆梦人生理想。
为学生成长点亮“一盏灯”
——记广水市蔡河镇中心小学教师胡玲
“教师的初心就是根植教育,积极进取,无私奉献,教书育人;教师的使命就是传承知识,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这是广水市蔡河镇中心小学教师胡玲的教育追求。
教育,是一场爱与责任的坚守。11载扎根乡村教育,胡玲犹如一盏灯照亮学生成长之路,又好似一把伞护佑学生风雨兼程。
2017年,胡玲来到蔡河镇监生中心小学担任五年级班主任。班上有个叫小超(化名)的男孩,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务工勉强维持生计,一直跟着体弱多病的奶奶生活。一次家访,看到他昏暗灯光下写作业的身影,瘦弱而无力,胡玲的心像针扎一样疼痛。她意识到,小超需要的不仅是学业上的辅导,更需要被关爱。从此,放学后胡玲常常“顺路”去他家坐坐,并告诉他:“小超,老师知道你很想爸爸妈妈,他们在外打拼很辛苦,就是为了给你更好的未来。你要认真学习,照顾好自己,遇到困难也别怕,还有老师呢。”
渐渐地,小超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一次单元测试,他的进步很大,胡玲特意奖励了他一盏护眼台灯。当小超接过台灯时,小声地说:“胡老师,这灯真亮,写作业不费眼睛了。”那一刻,胡玲明白,她点亮的不仅仅是一盏书桌上的灯,更是在幼小心灵中点燃了对未来希望的光。
师泽如山,微以致远。胡玲常说:“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20年春,胡玲调到蔡河镇中心小学任教,恰逢新冠疫情来袭,正常的教学变得十分困难,被迫从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班上有个叫馨语(化名)的学生,父母都在外地务工,只有年迈的爷爷在家照顾。线上教学开始后,馨语总是缺席网课,作业也迟迟不交。当胡玲电话了解情况时,才知道她家里没有智能设备,只能借用邻居手机偶尔上课。
第二天,胡玲委托志愿者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打印好的学习资料送到馨语手中,并用手机给她上了一节特别的数学课。馨语感激地说:“老师,让您为我操心了。”胡玲坚定地说:“这是我的责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专业技能是重中之重,现代教育发展形势要求教师不仅有一桶水,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胡玲的创新教学之路,就从“把数学变活”开始。
胡玲带着学生走进了“生活数学实验室”。学习《测量》单元时,不再盯着课本上的填空题。她布置了一项任务:为校园制作一份数学地图。孩子们沸腾了!他们自由组队,拿着卷尺测距轮、丈量着篮球场的周长、计算着花坛的面积、估算着教学楼的高度……那份最终完成、画满标注的“数学地图”,被贴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
数学地图的制作,让学生们理解了数学不仅是课本里的公式、试卷上的难题、冰冷的数字符号,还是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效率的实用工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追逐教育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胡玲努力成为照亮学生心灵世界的一盏灯,绽放出属于教育者的独特光彩,照亮更多莘莘学子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