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12日
“科技范儿”让土地四季“生金”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琴
秋风渐起,稻浪金黄。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上千亩随州香稻丰收在望。
“这是我们的优质稻基地,相较普通品种亩均增收300元以上。”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曾都区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涛高兴地说道。
“90后”新农人陈涛是一名退伍军人。“从军营到农田,从保家卫国到耕耘沃土,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2014年,陈涛回乡后便迅速转换角色,思索如何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让更多人“愿种田”“会种田”。
陈涛和父亲一起创办了随州市曾都区桃源米业有限公司,将大米加工引向正规化。为了从源头提升大米品质、打造自主品牌,他坚持发展优质稻种植,影响带动更多农户调整种植品种。
2017年,陈涛成立曾都区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次流转500亩土地进行试种。与此同时,合作社与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联系,不断优化种植品种、提升种植技术。
202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黄见良教授团队的指导和推荐下,合作社参加了省科技服务优质稻米产业链“515”行动,并建立了1000亩优质稻产量品质协同基地,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今年,在曾都区专家大院的指导下,合作社小麦单产达到636.4公斤,刷新稻茬小麦全省单产记录。
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达到2000余亩。随着种植规模不断增加,陈涛将种植大户、机械能手等人力资源和他们手中的农机资源整合起来,为社员和周边农户提供从选种、育秧、旋耕、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到加工的全流程社会化服务。
“优质稻的种植技术相对更高,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种田变得更加简单、高效、有效益。”陈涛表示。2024年,合作社签订随州香稻订单8000亩,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1万余亩。
合作社还投资建设了210吨烘干中心、200吨香稻加工线、1000吨菜籽油生产线、万吨粮仓和3500立方冷藏库,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服务。
在合作社的大棚基地看到,春天用来育秧的大棚里“栽”满了菌棒。这是陈涛探索的“稻菇双链”发展模式。
2023年,陈涛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举办的湖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头雁”项目——蔬菜产业链培训班,他还前往随州香菇学院系统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我们紧盯香稻与香菇生长周期差异,建成40亩育秧基地和60万棒香菇种植区。每年4至6月育秧,7月至次年3月种菇,单棚增收2至3万元,实现‘一棚两用、四季不闲’。”陈涛介绍道。
稻菇轮作,不仅实现土地四季“生金”,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四季有活干、有钱赚,也为废弃菌棒的循环利用探索出了新路子。
陈涛介绍:“将废弃菌棒回收经高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有效解决了集中育秧备土难题,提高了幼苗成活率及生长质量,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去年,合作社不仅消化了自身的30万废弃菌棒,还回收了周边农户的30万废弃菌棒。
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让“种田”也充满“科技范儿”,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建成秸秆回收中心,年处理水稻、小麦秸秆5000吨。同时,正在申报“一种香菇菌渣基水稻育秧基质及其制备与应用”发明专利,新建菌渣基有机肥工厂,年底将投入使用。
如今,陈涛的合作社里,不仅聚集了一批“90后”新农人,还吸引了“00”后大学生,他们拿起了手机“新农具”,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开拓“随州香稻”“随州香菇”等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
陈涛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与华中农业大学深度合作,推动专利成果加速转化,让每一寸资源都发挥价值,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动更多农户在现代农业中有奔头。
秋风渐起,稻浪金黄。曾都区洛阳镇金鸡岭村,上千亩随州香稻丰收在望。
“这是我们的优质稻基地,相较普通品种亩均增收300元以上。”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曾都区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涛高兴地说道。
“90后”新农人陈涛是一名退伍军人。“从军营到农田,从保家卫国到耕耘沃土,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2014年,陈涛回乡后便迅速转换角色,思索如何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让更多人“愿种田”“会种田”。
陈涛和父亲一起创办了随州市曾都区桃源米业有限公司,将大米加工引向正规化。为了从源头提升大米品质、打造自主品牌,他坚持发展优质稻种植,影响带动更多农户调整种植品种。
2017年,陈涛成立曾都区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次流转500亩土地进行试种。与此同时,合作社与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联系,不断优化种植品种、提升种植技术。
202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黄见良教授团队的指导和推荐下,合作社参加了省科技服务优质稻米产业链“515”行动,并建立了1000亩优质稻产量品质协同基地,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今年,在曾都区专家大院的指导下,合作社小麦单产达到636.4公斤,刷新稻茬小麦全省单产记录。
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达到2000余亩。随着种植规模不断增加,陈涛将种植大户、机械能手等人力资源和他们手中的农机资源整合起来,为社员和周边农户提供从选种、育秧、旋耕、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到加工的全流程社会化服务。
“优质稻的种植技术相对更高,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种田变得更加简单、高效、有效益。”陈涛表示。2024年,合作社签订随州香稻订单8000亩,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1万余亩。
合作社还投资建设了210吨烘干中心、200吨香稻加工线、1000吨菜籽油生产线、万吨粮仓和3500立方冷藏库,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服务。
在合作社的大棚基地看到,春天用来育秧的大棚里“栽”满了菌棒。这是陈涛探索的“稻菇双链”发展模式。
2023年,陈涛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举办的湖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头雁”项目——蔬菜产业链培训班,他还前往随州香菇学院系统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我们紧盯香稻与香菇生长周期差异,建成40亩育秧基地和60万棒香菇种植区。每年4至6月育秧,7月至次年3月种菇,单棚增收2至3万元,实现‘一棚两用、四季不闲’。”陈涛介绍道。
稻菇轮作,不仅实现土地四季“生金”,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四季有活干、有钱赚,也为废弃菌棒的循环利用探索出了新路子。
陈涛介绍:“将废弃菌棒回收经高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有效解决了集中育秧备土难题,提高了幼苗成活率及生长质量,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去年,合作社不仅消化了自身的30万废弃菌棒,还回收了周边农户的30万废弃菌棒。
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让“种田”也充满“科技范儿”,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目前,合作社已建成秸秆回收中心,年处理水稻、小麦秸秆5000吨。同时,正在申报“一种香菇菌渣基水稻育秧基质及其制备与应用”发明专利,新建菌渣基有机肥工厂,年底将投入使用。
如今,陈涛的合作社里,不仅聚集了一批“90后”新农人,还吸引了“00”后大学生,他们拿起了手机“新农具”,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开拓“随州香稻”“随州香菇”等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
陈涛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与华中农业大学深度合作,推动专利成果加速转化,让每一寸资源都发挥价值,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动更多农户在现代农业中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