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4日
科普之光耀未来 创新火种映童心
——2025年随州市暨曾都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侧记

2025年随州市暨曾都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

人形机器人体验

学生体验科技小发明

学生参与科学课程

体验发电自行车

体验摩擦发电科学展品

随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李霜讲话

老师向学生讲解科学原理

学生展示3D打印笔技术

学生现场展示水火箭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叶珍珍
  在知识的海洋中,科普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为大众照亮探索科学的道路。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9月23日上午9点,2025年随州市暨曾都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随州市曾都区兴汉东学校拉开帷幕,这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吸引了广大师生和市民的热情参与,成为了这个秋天里随州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这是对科普工作本质的生动诠释。科普既是科技创新的“生态土壤”,也是科技惠民的“连接桥梁”。
  随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李霜在讲话中表示,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更是科技创新的接力者。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创新人才的储备质量,关系到“创新赢得未来”能否从愿景变为现实。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阵地,将科普融入校园生活,既是精准对接青少年需求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一体两翼”战略的具体实践。我市将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选择在兴汉东学校,正是因为这所学校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富有成效,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大家怀着对科学的好奇与热情,纷纷前来感受科技的魅力。兴汉东学校科学教育中心开设的编程、创客、无人机、3D打印等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科技的大门;100余件学生作品与同学们自信的讲解,展示了学校科技育人的扎实成果;活动现场的12个体验区更让科技“活”了起来——各类机器人灵动有趣,科学实验妙趣横生,让大家零距离触摸科技、感受创新的魅力。
  “蹬得越快,灯亮的越快!”发电自行车展示区前,四年级学生张梦辰弓着身子奋力踩踏,车把前的LED灯带从零星闪烁到整条亮起,引得围观人群阵阵惊呼。她额角沁出细汗,却舍不得停下:“原来我骑车的力气能变成电,太神奇了!”
  一群孩子们围在无人机和机器人展示区域,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无人机和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并不时进行现场演示。只见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缓缓升起,在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而机器人则灵活地舞动着机械臂,与孩子们进行互动。“哇,太酷了!我以后也要制造出这样厉害的机器人!”一位小朋友激动地说道。
  书法机器人展区前早已排起长队。只见机器人握着毛笔,在宣纸上稳稳落下,笔锋轻重有致,墨色浓淡相宜。“我要写‘航天梦’!”五年级学生李一诺踮着脚说出心愿,志愿者在平板上输入文字,机器人即刻调整姿势,手腕灵活转动,短短几十秒,苍劲有力的字迹便跃然纸上。李一诺兴奋地说:“它比我练字还认真,我也要好好学书法!”
  “我的头发真的竖起来了!”摩擦发电科学设备展区前,五年级学生吴逸恒踩着塑料凳,双手紧抓金属球体,原本柔顺的头发瞬间“炸”开,像顶着一头蓬松的“小刺猬”,引得周围同学拍手大笑。工作人员笑着解释,塑料凳隔绝了大地,摩擦产生的电荷跑到人身上,头发带了同种电荷就会互相排斥。孩子们见状纷纷排队体验,比谁的头发翘得更高,塑料凳旁的笑声和好奇的提问声,成了展区里最热闹的风景。
  活动中,小朋友们兴奋地说:“这些实验太好玩了,我以前不知道科学这么有趣,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
  在科技创新作品展示区,摆放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各种小发明、小创造,有手摇发电车、手工吸尘器、航天模型、火星基地沙盘、太阳能风扇等,这些作品虽然略显稚嫩,但却充分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现场的老师们对这些作品赞不绝口,他们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次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的成功举办,在我市掀起了一股科普热潮。它不仅为市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平台,更激发了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所说:“这样的科普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随着活动的圆满落幕,其带来的影响却在持续发酵。通过这场科普月主场活动,更多的市民了解到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期待着未来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成年人也从活动中获取了实用的知识和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科学的生活方式。
  此次随州市暨曾都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市民们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科普盛宴,也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随州市科协深化科学普及,构建全域科普格局,服务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普联动成效显著。与多个部门、企业、社区(村)、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科普+”模式,建设29处科普教育基地,涵盖农业、气象、应急等多个领域,推动科普服务向多领域延伸。与市气象局联合推出全省首个“气象科普研学游”项目,在云峰山万亩茶园等景区开展研学游,联合教育局开展“科普助力双减”活动,支持随县尚市镇净明小学等5所学校率先建成科普教育联合体,吸引了9个省32个县市师生观摩交流,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经验。
  科普阵地建设日益完善。落实“湖北省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培育省级特色产业、中小学校、社区(村)等科普项目20余个。市科技馆建设稳步推进,随县科技馆、广水市科技馆新馆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随县香菇博览馆、淮河湿地公园科普馆等特色场馆相继开放运营,依托社区、学校建成的多处微型科技馆、科普阅览室,与科普大篷车一起,共同构建“15分钟科普惠民生态圈”。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围绕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应急避险、公共卫生、前沿科技等公众关注的热点开展科普“五进”活动400余场次,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组织青少年参与高校科学营、科技创新大赛、科普知识网络竞赛等活动,惠及师生40余万人次。邀请省科协科普专家团、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团等来随开展科普报告会、荆楚科普大讲堂100余场次。举办了生态养殖、蔬菜水果种植科技讲座30余场次,为80多个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基本实现了农村重点人群全覆盖。发挥应急、卫健、气象等单位资源与人才优势,将科普知识融入微视频、相声等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未来,随州市科协将继续加大科普工作的力度,创新科普形式,让科普之光持续闪耀在随城大地,为提升市民的科学素养、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随州市的科普事业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