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9日
2025年随州“十大名店名菜名小吃”新闻发布会(摘要)
评选活动背景与意义
市商务局副局长 钱 涛
一、强化城市记忆,助推餐饮行业发展
当前,随州正处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与消费市场回暖复苏的关键交汇点,举办该评选活动,是助力5A景区创建的战略配套,通过评选梳理出能代表随州风味的美食标杆,为5A创建补上“舌尖上的短板”,打造“詹王厨祖”随州城市名片;通过搭建一个展示与提升的平台,推动餐饮行业从“分散发展”向“品牌集聚”转型,破解行业痛点;通过培育餐饮品牌,直接带动本地农特产品消费、促进就业增收,形成“餐饮门店+食材基地+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为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二、以美食为桥,赋能“三重价值”
挖掘文化根脉,擦亮随州美食名片,通过评选中的食材探源、故事挖掘,系统梳理代表性美食文化内涵,以宣传片、美食图册、手绘地图等形式呈现,让“随州味道”成为可感知、可传播、可记忆的城市文化符号;激发行业活力,推动餐饮高质量发展,评选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餐饮企业品质与服务的全面提升,以获评的“十大名店名菜名小吃”带动更多商家在环境、服务、口碑上提档升级,引导行业聚焦特色化、标准化发展;联动文旅消费,注入经济发展动能,依托全媒体矩阵开展话题互动,开展各类线下活动,通过“美食+旅游”的深度联动,让外地游客享受地道美食,延长停留时间,让本地市民重拾乡愁味道,激发本土消费热情。
评选活动宣传推广和品牌营销情况
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副总编辑 王董斌
一、全民推选,深度挖掘“随州味道”
市融媒体中心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构建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和新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格局进行宣传发动,开发线上报名小程序,在随州日报、云上随州微信公众号开设专属投票通道,配合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商务部门和市烹饪协会,定向走访、重点挖掘“老字号”“小而美”等餐饮单位,引导全市餐饮企业踊跃报名参加。活动期间,共征集到参评对象126个。到9月10日投票截止,投票小程序浏览量超686万人次,参与投票数超110万次。
二、全媒传播,引爆城市美食热点
一是创新传播形式。以“随味争锋 名动全城”为主题,以随州方言和地方美食文化为抓手,策划推出“有板眼儿的随州味”专题报道、“候选美食展播”、街头采访市民谈美食系列报道等内容,全网传播量突破1000万次,其中“有板眼儿的随州味”专题传播量超100万次,引发网友留言3000余条。二是强化互动参与。联合20余家企业推出“投票抽奖”活动,采用等价套餐、消费满减、免单券、“炎之有礼”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活动,通过抽奖共发出餐饮消费优惠券27274份,带动餐饮消费,提升随州烟火气。制作“随州四大菜子”美食拟人化动画短视频,吸引超50万人次关注;发起“你心中最有板眼的随州味在哪里”话题,阅读量超40万次。
三、全域营销,擦亮随州美食名片
围绕评选出的十大名店、名菜、名小吃,拍摄系列探店视频,持续为随州美食引流赋能;拍摄制作“随州美食”宣传片,编印“随州美食地图”,线上线下多渠道免费发放,方便市民、游客查询。长效联动拓场景,联动“恋上随州”小程序,结合金秋随州“一季三会七赛”各项活动,策划美食宣传展示和游客品尝体验等活动,持续提升“随州味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评选活动开展情况及评选结果
市烹饪协会会长 冷小兵
活动累计征集到参评对象126个,其中餐饮名店候选单位48家、地方名菜候选56道、风味小吃候选22个。参评对象中,曾都区49个、广水39个、随县31个、随州高新区7个,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活动坚守“公正公开、保证质量”原则,科学制定评审规则,采取进店现场、组织现场集中展示,公开专家评审全过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最终,以网络投票(权重40%)与专家评审(权重60%)综合打分,并经评委团反复合议,评选出了真正代表随州水平的“十大名店”“十大名菜”和“十大名小吃”。
评选结果:
一、十大名店:随州食缘餐饮、随厨家宴、广水福嘉膳坊、广水中懋国际大酒店、随州神农戴斯广场温德姆酒店、随州宴、梁记粥铺、曾都宾馆、广水宴酒店、广水玉明大酒店。
二、十大名菜:随厨家宴曾侯乙蒸牛肉、三鲜小暖锅、食缘菜包菜、安居羊杂、应山滑肉、徐家河大白刁、大洪山自在牛肉、广水詹王宴箭杆白菜豆腐煲、洪山面椒子、香菇土鸡汤。
三、十大名小吃:李廷广麻酥饼、虎福瑞麻花、安居豆皮、圣宫饭店鲜肉包、马坪老汪拐子饭、胡记凉糕、均川油墩、厉山腐乳、二月风葛粉、玉明酒家特色水塔片。
答记者问
1.在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随州做了哪些工作和安排?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麟:一、前端筑牢“防火墙”,强化源头与过程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组织开展,推动风险防控清单化管理。深化“互联网+明厨亮灶”,引入AI识别违规行为。今年通过AI识别并整改问题950起,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二、中端架设“高压线”,保持监管执法高压态势。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对全市2.26万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风险分级管理,今年开展检查2.99万次,整改问题8147个。创新“你点我检”机制,收集群众抽检建议3674条,完成抽检6203批次,问题食品核查处置率达100%。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你点我检”进市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创新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双周检”,推动社会共治。聚焦校园、网络餐饮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查办案件631件,案值724.72万元,罚没124.58万元。
三、后端打通“连心桥”,提升维权服务效能。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指导254家企业承诺无理由退货,设26个维权服务站,计划年内培育500家放心消费单元、3个放心消费聚集区,系统提升消费环境质量。完善12315工作机制,建立督导预警、首办责任、办理审核等机制,投诉、举报按时办结(核查)率均100%。
2.在做好文商旅融合和特色美食推广方面,随州做了哪些工作和安排,用来加大引客入随的力度?
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陈传义:一是“场景融合”,让美食嵌入文旅活动全程。不再让美食“单打独斗”,而是将其作为核心体验要素,系统性地植入“金秋随州一季三会七赛”中,组织本次评选出的十大名店、名小吃在赛会现场制作展销,让游客在逛展会、看比赛,“零距离”品尝最地道的随州风味,实现“逛吃一体”。
二是着力“线路整合”,打造“舌尖之旅”新主题。推动“十大”评选成果转化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即将推出“寻味随州·十大名店名菜打卡之旅”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串联获奖单位纳入常规文旅线路,向全国旅行社进行推广;在“恋上随州”小程序、随州文旅之声新媒体矩阵,开设“随州美食地图”专题,以短视频、攻略等形式引导游客“按图索骥”打卡品尝,让“下一站,去随州吃饭”成为一种新的旅游风尚。
三是推动“IP聚合”,让美食故事赋能城市形象。挖掘随州美食文化内涵,将其与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等超级IP有机结合,将融合后的美食故事纳入导游培训体系与赛事考核中,让讲解员向游客讲述“一道菜与一座城”的渊源,使游客品尝美味时,也感受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最终“因味道记住随州,因文化爱上随州”。
市商务局副局长 钱 涛
一、强化城市记忆,助推餐饮行业发展
当前,随州正处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与消费市场回暖复苏的关键交汇点,举办该评选活动,是助力5A景区创建的战略配套,通过评选梳理出能代表随州风味的美食标杆,为5A创建补上“舌尖上的短板”,打造“詹王厨祖”随州城市名片;通过搭建一个展示与提升的平台,推动餐饮行业从“分散发展”向“品牌集聚”转型,破解行业痛点;通过培育餐饮品牌,直接带动本地农特产品消费、促进就业增收,形成“餐饮门店+食材基地+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为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二、以美食为桥,赋能“三重价值”
挖掘文化根脉,擦亮随州美食名片,通过评选中的食材探源、故事挖掘,系统梳理代表性美食文化内涵,以宣传片、美食图册、手绘地图等形式呈现,让“随州味道”成为可感知、可传播、可记忆的城市文化符号;激发行业活力,推动餐饮高质量发展,评选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餐饮企业品质与服务的全面提升,以获评的“十大名店名菜名小吃”带动更多商家在环境、服务、口碑上提档升级,引导行业聚焦特色化、标准化发展;联动文旅消费,注入经济发展动能,依托全媒体矩阵开展话题互动,开展各类线下活动,通过“美食+旅游”的深度联动,让外地游客享受地道美食,延长停留时间,让本地市民重拾乡愁味道,激发本土消费热情。
评选活动宣传推广和品牌营销情况
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副总编辑 王董斌
一、全民推选,深度挖掘“随州味道”
市融媒体中心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构建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和新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格局进行宣传发动,开发线上报名小程序,在随州日报、云上随州微信公众号开设专属投票通道,配合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商务部门和市烹饪协会,定向走访、重点挖掘“老字号”“小而美”等餐饮单位,引导全市餐饮企业踊跃报名参加。活动期间,共征集到参评对象126个。到9月10日投票截止,投票小程序浏览量超686万人次,参与投票数超110万次。
二、全媒传播,引爆城市美食热点
一是创新传播形式。以“随味争锋 名动全城”为主题,以随州方言和地方美食文化为抓手,策划推出“有板眼儿的随州味”专题报道、“候选美食展播”、街头采访市民谈美食系列报道等内容,全网传播量突破1000万次,其中“有板眼儿的随州味”专题传播量超100万次,引发网友留言3000余条。二是强化互动参与。联合20余家企业推出“投票抽奖”活动,采用等价套餐、消费满减、免单券、“炎之有礼”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活动,通过抽奖共发出餐饮消费优惠券27274份,带动餐饮消费,提升随州烟火气。制作“随州四大菜子”美食拟人化动画短视频,吸引超50万人次关注;发起“你心中最有板眼的随州味在哪里”话题,阅读量超40万次。
三、全域营销,擦亮随州美食名片
围绕评选出的十大名店、名菜、名小吃,拍摄系列探店视频,持续为随州美食引流赋能;拍摄制作“随州美食”宣传片,编印“随州美食地图”,线上线下多渠道免费发放,方便市民、游客查询。长效联动拓场景,联动“恋上随州”小程序,结合金秋随州“一季三会七赛”各项活动,策划美食宣传展示和游客品尝体验等活动,持续提升“随州味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评选活动开展情况及评选结果
市烹饪协会会长 冷小兵
活动累计征集到参评对象126个,其中餐饮名店候选单位48家、地方名菜候选56道、风味小吃候选22个。参评对象中,曾都区49个、广水39个、随县31个、随州高新区7个,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活动坚守“公正公开、保证质量”原则,科学制定评审规则,采取进店现场、组织现场集中展示,公开专家评审全过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最终,以网络投票(权重40%)与专家评审(权重60%)综合打分,并经评委团反复合议,评选出了真正代表随州水平的“十大名店”“十大名菜”和“十大名小吃”。
评选结果:
一、十大名店:随州食缘餐饮、随厨家宴、广水福嘉膳坊、广水中懋国际大酒店、随州神农戴斯广场温德姆酒店、随州宴、梁记粥铺、曾都宾馆、广水宴酒店、广水玉明大酒店。
二、十大名菜:随厨家宴曾侯乙蒸牛肉、三鲜小暖锅、食缘菜包菜、安居羊杂、应山滑肉、徐家河大白刁、大洪山自在牛肉、广水詹王宴箭杆白菜豆腐煲、洪山面椒子、香菇土鸡汤。
三、十大名小吃:李廷广麻酥饼、虎福瑞麻花、安居豆皮、圣宫饭店鲜肉包、马坪老汪拐子饭、胡记凉糕、均川油墩、厉山腐乳、二月风葛粉、玉明酒家特色水塔片。
答记者问
1.在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随州做了哪些工作和安排?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麟:一、前端筑牢“防火墙”,强化源头与过程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组织开展,推动风险防控清单化管理。深化“互联网+明厨亮灶”,引入AI识别违规行为。今年通过AI识别并整改问题950起,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二、中端架设“高压线”,保持监管执法高压态势。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对全市2.26万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风险分级管理,今年开展检查2.99万次,整改问题8147个。创新“你点我检”机制,收集群众抽检建议3674条,完成抽检6203批次,问题食品核查处置率达100%。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你点我检”进市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创新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双周检”,推动社会共治。聚焦校园、网络餐饮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查办案件631件,案值724.72万元,罚没124.58万元。
三、后端打通“连心桥”,提升维权服务效能。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指导254家企业承诺无理由退货,设26个维权服务站,计划年内培育500家放心消费单元、3个放心消费聚集区,系统提升消费环境质量。完善12315工作机制,建立督导预警、首办责任、办理审核等机制,投诉、举报按时办结(核查)率均100%。
2.在做好文商旅融合和特色美食推广方面,随州做了哪些工作和安排,用来加大引客入随的力度?
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陈传义:一是“场景融合”,让美食嵌入文旅活动全程。不再让美食“单打独斗”,而是将其作为核心体验要素,系统性地植入“金秋随州一季三会七赛”中,组织本次评选出的十大名店、名小吃在赛会现场制作展销,让游客在逛展会、看比赛,“零距离”品尝最地道的随州风味,实现“逛吃一体”。
二是着力“线路整合”,打造“舌尖之旅”新主题。推动“十大”评选成果转化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即将推出“寻味随州·十大名店名菜打卡之旅”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串联获奖单位纳入常规文旅线路,向全国旅行社进行推广;在“恋上随州”小程序、随州文旅之声新媒体矩阵,开设“随州美食地图”专题,以短视频、攻略等形式引导游客“按图索骥”打卡品尝,让“下一站,去随州吃饭”成为一种新的旅游风尚。
三是推动“IP聚合”,让美食故事赋能城市形象。挖掘随州美食文化内涵,将其与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等超级IP有机结合,将融合后的美食故事纳入导游培训体系与赛事考核中,让讲解员向游客讲述“一道菜与一座城”的渊源,使游客品尝美味时,也感受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最终“因味道记住随州,因文化爱上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