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9日
察民情破解物业难题 聚合力共建宜居家园

市政协召开五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围绕“提升物业服务水平,营造美好宜居环境”开展专题协商

市政协开展“提升物业服务水平,营造美好宜居环境”专题调研

曾都区东城街道文峰塔社区世纪外滩小区“三方”联席会

曾都区西城街道碧波楼小区组织居民开展安全知识宣传

碧桂园小区开展“红色物业”创建全覆盖

市政协召开随州市物业服务和管理情况调研座谈会

市政协常委 刘敏

市政协委员 胡坤在

市政协委员 岳全谱

市政协委员 王天宏

市政协委员 薛冰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王希
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是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从电梯安全运行到小区环境维护,从物业费收取到公共设施维修,每一件“小事”都是群众心中的“大事”,更是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直观体现。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物业服务管理新模式,“红色物业”全覆盖、“三方联动”机制落地、“信托制”经验全省推广……一系列举措让小区治理焕发新活力。但与此同时,物业服务管理不到位、业委会履职不规范、物业与业主的矛盾纠纷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成为“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跨越的“拦路虎”。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小区、走进群众、汇聚智慧,开展专题调研,用脚步丈量民生需求,用调研破解治理难题,为推动随州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交出“政协答卷”。
摸实情
深挖群众身边民生痛点
“全市244家物业服务企业,服务1056个城市住宅小区,其中市场化物业小区占比刚过五成,还有170个小区靠业主自治;2025年上半年涉物业投诉就有1741件,市本级占比超四成……”
市政协调研组先后来到广水市东郡尚品小区、国际现代城小区、翡翠山湖小区,曾都区金都华府小区、世纪外滩小区,随州高新区千千水岸景城小区,详细了解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物业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信托制试点、物业矛盾纠纷调解等有关情况。
为全面掌握物业服务管理现状,调研组杜绝“纸上谈兵”,直奔小区现场,与小区物业负责人、业主委员会代表及居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各小区在物业收费、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工作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困难,还与社区干部、业委会成员座谈交流,就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出指导性意见,把听汇报与查实情、看亮点与找问题结合起来。
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市在物业服务管理上有不少“亮眼实践”:红色引擎持续激活,1056个城市住宅小区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党组织组建率100%,“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让治理更高效;市场秩序逐步规范,《随州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和管理条例》出台实施,专项整治“物业履约不到位、侵占业主公共收益”等问题,行业风气持续向好;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市级物业35项管理权限下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体系建成,“信托制”物业模式破解收费难、透明度低问题,曾都区世纪外滩小区“信托制”物业管理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
但成绩不能掩盖短板。调研组清醒地看到,物业服务管理水平与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期待仍有差距。
物业服务和管理融入基层治理不到位。市、县(市、区)、街道未将其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考核,党员干部作用未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属地责任落实不到位,物业纠纷调解机制失灵;政府职能部门执法进小区不到位,行业主管部门对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不够。
物业服务职责权限边界不清。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边界模糊;公建配套设施权属不明,存在开发商、物业企业非法牟利现象,且规划建设遗留问题多;共用设施维修更新缺乏资金支持,多数小区无公共收益,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申请难。
物业行业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专业化水平不高,50万平方米以上物业企业仅11家,90%是小微企业,人员薪资低、流动大、专业能力薄弱;服务质量差,部分企业“重收费、轻服务”;市场化覆盖率低,部分老旧小区缺乏物业企业接盘。
业委会履责不规范和业主参与意识不强。业委会组建不规范、履职能力弱,业主大会召开和表决难,监督缺失;业主自治意识差,部分业主缺乏共有意识,存在损害他人权益和小区环境的行为;有偿服务理念弱,物业费缴费率不高。
此次调研既摸清了随州物业服务管理的“家底”,也找准了“病灶”。这些“家门口”的痛点,成为调研后续提对策、促整改的核心靶向。
献良策
破解物业行业治理难题
在摸清物业服务管理“家底”、找准民生痛点堵点后,为进一步推动问题解决、更好凝聚共识,市政协迅速转化调研成果,积极建言献策。
9月26日,市政协召开五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冯茂东强调,要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持续围绕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深入调研,为营造美好宜居环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幸福指数凝心聚力、献计出力。
会议指出,要深化思想认识,站在讲政治、保民生的高度,推动物业服务管理提质升级,让群众享有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物业服务,以物业服务“小切口”撬动民生幸福“大提升”。要聚焦痛点难点,针对党建引领不实、对物业企业监管不到位、物业服务质量不够高、业委会履职不够好等问题,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完善制度机制保障,整体提升物业服务和行业管理水平。要凝聚工作合力,强化党建引领、行政指导、协调联动、宣传引导,落实好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街道社区的属地责任、物业企业的主体责任、业委会的自治责任,营造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氛围。
“物业服务不是‘独角戏’,要把党建引领的优势转化为协同共治的实效。”“物业与业主的矛盾,很多源于权责不清,得靠制度把边界划清楚。”委员们结合调研所得,围绕“怎么提水平、怎么解矛盾”踊跃发言,提出的建议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市政协常委刘敏表示,就物业服务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对有效化解矛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她建议,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推广“信托制”物业模式,深化普法宣传,强化业委会监督,成立社区纠纷调解小组;明晰权责,推广含核心条款的《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建立服务与收费动态挂钩机制,监管公共收益,完善物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健全诉前调解,设立街道专业调解站,法院加强调解员指导,对恶意欠费业主、拒不整改物业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压实监管责任,常态化检查物业条例落实情况,配强街道监管力量,法院针对典型问题发出司法建议。
针对目前全市物业服务与治理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市政协委员胡坤在建议从三方面发力:强化政府治理,将其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考核,厘清多部门“三张清单”,建立跨部门联席、问题闭环处置、“红黑榜”评议机制;激活群众自治,建强社区党组织架构,推行社区“大党委”制,严把业委会人选并提升其履职能力,借微议事平台、积分制引导业主积极参与;规范企业发展,制定物业服务地方标准,建立全市统一信用档案并挂钩奖惩,构建多元物业纠纷调解体系,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形成协同共治格局。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成果,真正实现以物业“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市政协委员岳全谱建议,强化核心引领,巩固物业企业与小区党组织“两个全覆盖”,鼓励在职党员参与小区事务;建强“红色业委会”,严把人选入口,健全监管与述职机制,开展履职培训;培育“红色物业企业”,以政策扶持老旧小区物业进驻,深化信用监管,推广“信托制”“酬金制”,落实“三亮三评”;夯实治理基础,下移物业管治重心,建立“红色服务枢纽”,深化“三方联动”与部门协同;激发多元主体,加强法规宣传,约束恶意欠费行为,培育社会组织,构建全方位监督网络。
市政协委员王天宏认为,优化物业管理需从四个方面推进:分类治理,按小区条件分别推行“市场物业型”“公益物业型”“自管物业型”模式;明确方向,以党建引领物业融入基层治理,强化多方协同共治破解难题,推动物业服务提质并实行“红黑名单”管理;激活主体,强化社区核心作用、提升业委会自治能力、激发社会组织补充活力;夯实基础,健全“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并推动物业转型,强化信用体系及结果应用,形成治理合力。
市政协委员薛冰表示,物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改进需从制度完善、服务优化、多方协同等多维度入手,结合行业痛点和群众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树牢“以业主为中心”理念,通过调研掌握需求、建立“闭环”响应诉求、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增强业主归属感;提升专业能力,推动物业规范化运营、加强人员培训,引入第三方服务,拓展养老托育等增值服务,深化“红色物业”建设;明确多方职责,厘清权责、完善“吹哨报到”与会商机制,推进执法进社区,建物业信用体系,以补贴等方式推动老旧小区物业覆盖;规范业委会建设,畅通监督渠道,培育业主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升居民幸福感。
这些围绕物业服务难题提出的建议,既是对群众“住有宜居”诉求的积极回应,也为物业服务优化与基层治理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促转化
助推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从深入一线摸排物业痛点,到组织委员靶向研讨破解治理难题,市政协经过专题调研,形成聚焦民生、务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紧扣基层治理、权责界定、行业发展、业主自治四大核心领域,既直面当前物业服务管理中的堵点难点,又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清晰路径。
深化基层治理融合,构建协同共治格局。压实属地责任。明确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和管理工作纳入基层治理考核,压实街道、社区的监督指导责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物业纠纷逐级调解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社区物业管理力量。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推行小区党组织和业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纵深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积极探索“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在物业领域的应用。落实执法协同。压实职能部门执法进小区的责任,建立执法联动与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解决小区内各类违法违规问题。
细化物业管理措施,界定各方责任边界。强化信息公开。加快制定我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信息公开工作指南》,通过互联网+数字住房(物业管理)智慧管理平台,线上线下公开服务标准、内容、收费、合同履行、部门职责等信息,清晰界定物业、业主、相关部门责任。明确配套权属。督促开发商及时向业主公开共有公建配套设施的位置、数量、面积、物业用房信息以及地下人防房、架空层、可售车位的权属信息。规范地上公共停车位管理,明晰地下车位、人防设施使用规则,严查侵害业主权益行为。加强宣传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宣传《随州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和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文件。建立恶意欠费、无理闹事等不文明行为和物业、业委会负面典型曝光机制,发动群众监督,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优化物业市场机制,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规范行业行为。健全物业企业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红黑榜”与信用档案制度,强化信用等级在招投标、选聘、评优等环节应用,促进优胜劣汰。鼓励物业企业向养老托育、快递收发、房屋租赁等生活服务项目拓展,延长服务链条,壮大经营规模。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酬金制”“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破解“包干制”下信息不透明问题,实现业主利益与物业服务企业利益相统一。价格主管部门监测并定期发布物业服务项目成本信息和计价规则,供业主和物业服务人在协商物业费时参考,推动建立与服务质量等级、成本变化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扶持政策。全面摸清底数,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应改尽改”。采取“政府扶持、社区主导”的运行机制,成立公益性物业服务机构或引入国有物业企业实施托管,提供基础物业服务,逐步改善小区环境。
强化自治监督管理,培育业主参与意识。明确社区党委“核心”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在业主大会和业委会筹备换届、物业服务企业选聘中的政治把关和指导监督作用,确保业委会有效运作、物业服务企业规范履约。强化业委会“桥梁”作用。严把业委会人选关,鼓励引导优秀党员、先进代表依法参选业委会,引导正确行使维权、监督和协调职能。提升业主“自治”能力。积极培育居民骨干、志愿者队伍,创新设立灵活多样的微议事平台,引导业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监督、邻里互助和社区文化活动。强化“花钱买服务”的市场意识和契约精神宣传教育,探索将恶意拖欠物业费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
这份凝聚多方智慧的“解题方案”,切中了问题要害,提出了合理建议,引起了多方重视。市政府副市长周兵在会上表示,市政协组织的这次调研意义重大,深入剖析了我市物业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的问题精准到位,对策建议务实可行,为政府进一步提升我市物业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市政府将以此次调研协商活动为契机,把市政协的智慧和建议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问题,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调研紧扣民生痛点,建议精准可行,为我们改进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市住新局相关负责人在听取调研成果后表示,将对照建议清单,逐项制定整改措施。
“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市政协将持续跟踪调研建议落实情况,通过“回头看”“再协商”,推动建议落到实处,让“红色物业”更暖心、小区治理更高效、居民生活更舒心,助力随州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