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09日
文明新风满桃源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汪洋
在鄂北咽喉、武胜关下,有一座浸润着山水灵气与人文底蕴的村——武胜关镇桃源村。这里地处广水、大悟、信阳三地交界,9个自然湾星罗棋布,11个村民小组错落有致,1546名乡亲用双手编织着现代版“桃花源”的梦想。
近年来,桃源村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从基层党建、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村庄整治等多方面发力,先后斩获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湖北省“荆楚最美乡村”等多项荣誉,走出了一条乡村文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
如今走进桃源村,只见万亩茶园绿意盎然,百年石屋古色古香,耳畔传来的是村民的欢声笑语,是民宿里的温馨交谈。这一幅“四季青山绿水、三季有花有果”的美丽画卷,正是桃源村文明创建工作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全体村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党建引领强根基 锚定文明创建“主心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坚强的基层党组织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核心力量。桃源村始终将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五星”党组织创建为契机,从建强支部、优化队伍、提升能力等方面入手,为文明创建筑牢组织根基。
桃源村聚焦组织体系、班子队伍、党员管理、组织生活、运行机制、基础保障、阵地建设7个方面,不断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村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政策方针,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党员们在学习中提升素养,在实践中践行初心。
队伍优化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该村广纳贤才,为村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镇政府聘请有情怀、有能力的年轻创业人员进村跟班学习,作为村书记后备人选重点培育。村里还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实用性业务知识及工作技能培训,推进党员教育培训常态化、长效化,打造了一支懂业务、善治理、有担当的干部队伍。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桃源村的亮点工作。该村党支部书记赴荆门参加随州市委农办组织的“耕耘者”乡村治理骨干培训,学习“三农”改革、治理及积分制等先进经验。回来后,村两委守正创新,进一步完善“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制度,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走深走实,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
乡风文明树新风 激活文明创建“新动能”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文明创建的核心内涵。桃源村不断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度,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每个角落。
环境整治是乡风文明的“脸面”。桃源村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围绕房前屋后重点清理“三堆两垛”(柴堆、粪堆、料堆和砖垛、土垛),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2024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村里投资500余万元对王家场南河岸进行整治,浆砌河岸1500余米,硬化边路2000余平方米,种植草坪1000余平方米,修建景观桥50余米、景观亭1处、景观围栏60余米,还种植了10余亩荷花。如今的南河岸,已成为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不仅如此,桃源村还按照“四季青山绿水、三季有花有果”的要求,大力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见缝插绿,在岔道和空地种植野花,人行步道设计以石头元素为主,充分体现农村风情。村里还对桃源河及村内沟渠进行全面整治,实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并利用空闲地铺石筑径、塑造园艺景观,打造出桃源水库大坝景观、柿子树广场、彭二湾百年客栈等一批特色景观,让村庄颜值不断提升。
为确保乡风文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桃源村以基层党支部为基础,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机制,通过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推进村级精细治理。村里还充分利用新农村书屋、通湾广播、村民中心大屏幕、网络等载体,加大对村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村里积极开展“新农村星级光荣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道德楷模选树和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还以签名形式向全村承诺,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不赌博酗酒、不参与迷信活动,用实际行动引领文明新风。
产业融合促发展 厚植文明创建“硬支撑”
文明创建离不开经济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村民腰包鼓了,文明创建才有底气。桃源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做好“融合”文章,推动产业发展与文明创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桃源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不断打响“武胜关”地域茶叶品牌。村里充分利用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为种茶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农户种茶。2023年,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发展茶园300亩,并积极融入镇“三茶”产业园建设;2024年,又新建优质茶园100余亩,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同时,村里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周边茶叶种植合作社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推动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杨林沟茶场”建设农业产业综合中心暨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集茶园观光、采茶体验、品茶鉴茶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乐园。
桃源村还将茶产业与民宿、农家乐相结合,把村外生态旅游与村内乡愁体验相融合,实现“旅游在茶园,食宿在桃源”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村里整合闲置房屋,围绕“百年石屋,千年柿树”打造彭二湾石屋群和江家桃源千年柿树群两个民宿群,并成功招引武汉天启文化有限公司投资700余万元打造彭二湾高档民宿,还支持行云山旅文化旅游公司转租闲置民房完成二期高档民宿建设,全力擦亮“随遇而安,自在小院”的民宿品牌。
除了茶叶产业,桃源村同时大力发展柿子、黄桃等特色产业。村里通过对100年以上古柿子树的保护、包装设计桃源柿子,扩大柿子产业经营规模;充分利用山场资源丰富的特点,种植优质黄桃220亩、果桑50亩,2024年新建黄桃园80余亩,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如今,桃源村的特色产业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观光。
桃源村还以自身为中心,联合周边陈家湾村、易柳村、杨林沟村组成村级片区,充分挖掘各村落的特色资源——陈家湾村的铁路工人运动旧址红色文化、易柳村的霞家河水库山水生态、杨林沟村的白茶品牌文化,共同打造旅游片区。同时,村里还积极对接大悟十八潭、信阳鸡公山、广水三潭、黑龙潭、中华山等周边旅游景点,组成经典旅游线路,走区域旅游发展之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民生保障暖人心 织密文明创建“幸福网”
文明创建的最终目的是让村民生活更幸福。桃源村始终把民生保障放在重要位置,从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落实、平安建设推进等方面入手,让村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桃源村累计投入资金9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村里投资400余万元硬化道路,拓宽进村主干道3.5公里,安装路灯190盏,让村民出行更便捷;投资150万元做好改水改厕工作,新增卫生公厕4座,整修南堰沟水库建设饮用水过滤池,铺设主管道3310米,保障村民饮水安全;新增垃圾分类中心3处,垃圾桶400只,新增改厕农户133户,投资50万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建设,让村庄环境更整洁;投入390万元补助农户改造危旧房59户、156间,面积6580平方米,投入300余万元新建村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和“知青客栈”,让村民生活更舒适。
桃源村积极配合民政局做好低保工作,对低保户建立台账,对新增低保户认真调查核实,做到应保尽保;对五保户、困难人员定期上门服务,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
平安建设是村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桃源村在水库、河边等公共区域安装若干安全标语标示牌,提高村民安全意识;成立调委会等组织,及时有效调解村内纠纷;组织人员防火防盗、夜间巡逻,有效地维护了村里的治安稳定。全村多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刑事案件,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今的桃源村,不仅有“十里花溪、百年石屋、千年柿树、万亩茶园”的美丽景致,更有文明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该村将继续以文明创建为引领,不断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工作,努力将村庄建设成为“风貌自然、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让“桃源”这张文明名片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