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11日
当信阳茶遇见烈山祖
龚立堂
  金秋十月,车窗外的豫南还飘着信阳毛尖的余韵,我驱车朝着湖北随州厉山镇的方向驶去。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信阳人,我打小就在茶山上转,家乡茶农们家里的搪瓷杯里永远泡着舒展的毛尖。那时常听长辈们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后来工作后,我曾去过几次新郑的黄帝故里,可炎帝的足迹,尤其是他发现茶叶的传说,却总让我想着要亲赴故里去看一看。直到去年翻《随州志》,又查了考古学者对烈山遗址的论证,才知道关于炎帝诞生地的争议曾遍及六省,最终是这里的碳化谷物、远古茶具残片,证实了随州厉山才是始祖的诞生之地,也是茶的源头。
  汽车刚进随州炎帝文化旅游区炎帝故里景区,秦汉风格的阙门就撞进眼帘。青灰色瓦当刻着五谷纹路,飞檐下的铜铃被风拂得轻响,像极了信阳茶园里清晨的虫鸣。我踩着石板路往里走,路边的波斯菊沾着晨露,忽然让我想起幼年的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小时候在茶园里问父亲,他总指着茶山说“从种茶的老祖宗那里来”。如今走在炎帝的土地上,才忽然懂了,那“老祖宗”不是模糊的称谓,是脚下这方孕育过农耕与茶文明的土地,是眼前这位曾为百姓尝遍百草、发现茶叶的始祖。
  与茶始祖的隔空相望
  穿过刻着“炎帝神农故里”的石牌坊,39米高的炎帝雕像突然出现在视野中央。我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雕像里的炎帝身披麻布,左手握着一束饱满的稻穗,右手微微抬起,指尖仿佛还沾着草木的清香。在炎帝的脸上,眉眼间既有坚毅,又藏着温和。我站在雕像前,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装的信阳毛尖茶包,忽然觉得手里的茶叶,成了我与始祖之间最真切的纽带。
  雕像底座四周,嵌着五谷杂粮与草木的浮雕。我蹲下来细看,竟在角落发现了茶叶的纹路——细长的叶片、带芽的茶梗,与我家乡每年春天的信阳毛尖一模一样。正看着,一阵风吹过,好像带着茶山特有的湿润气息。我想起老人曾说“茶是炎帝尝出来的”,现在看着这浮雕,再想起信阳茶园里的万亩茶树,忽然觉得自己与始祖的距离,就隔着一片茶叶的厚度。
  绕到雕像后侧,一处小小的“茶祭台”让我眼前一亮。台上摆着青瓷茶具,盖碗里泡着的茶叶舒展如雀舌,和我家乡的明前信阳毛尖格外相似。旁边的解说牌写着“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我忍不住凑近闻了闻,熟悉的兰花香漫进鼻腔,瞬间勾起了乡愁。我掏出手机,对着茶祭台和自己口袋里的信阳毛尖拍了张合影,心里想着:等回去,一定要把这张照片给家乡茶园里的老茶农们看看,告诉他们,我们种的茶,源头就在这里。
  从茶痕里读见始祖
  跟着人流走进神农大殿,厚重的木门推开时发出“吱呀”一声,像信阳老茶坊里推开晒茶匾的声响。殿内很静,只有游客们轻轻的脚步声。我抬头上看,殿顶斗拱绘着祥云与五谷图案,在炎帝圣像前的供桌上竟摆着一套疑似信阳毛尖的茶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一应俱全,旁边还放着一小罐茶叶。
  我慢慢走到殿壁的壁画前,逐幅细看。第三幅《炎帝尝百草》让我停住了脚步:画中的炎帝盘腿坐在石头上,左手拿着一片细长的绿叶,右手正往嘴里送,旁边的布袋子上,清晰地画着“茶”字。我伸出手,指尖贴着冰凉的墙壁,好像能摸到叶片的纹路。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茶园,爷爷教我辨茶:“你看这毛尖,叶片细、芽头肥,和炎帝尝的第一片茶是一个性子。”原来我从小摸到大的茶叶,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始祖捧在了手里。
  壁画的角落,还画着炎帝教先民晒茶的场景:几个人围着竹匾,把茶叶摊得均匀,旁边的陶罐里已经装了半罐干茶。我忍不住笑了——这场景和信阳茶农的做法没有两样。每年清明后,老家的院子里也会摆满竹匾,老人们总说“晒茶要趁太阳足,不然香味就跑了”,原来这手艺,是始祖传下来的。
  在烈山续上茶的缘分
  从大殿出来,我直奔农耕文化展览区。刚进大门,就闻到了熟悉的茶香——展区后的“茶园体验区”里,种着几排茶树,叶片鲜嫩,和信阳茶园的春茶格外相似。“您是来体验采茶的吗?”工作人员笑着问我。我赶紧点头,撸起袖子就往茶园走——作为中国毛尖之都的茶乡人,看见乡亲们采了几十年茶,今天在炎帝故里采茶,心里竟还是有些紧张。
  工作人员教我“两指捏芽尖,轻轻提”,我笑着说“我会”,然后捏住一片芽尖,轻轻一拔,嫩芽就落在了竹篮里。茶树上还有水珠,指尖沾着茶叶的清香,和信阳茶园的味道一模一样。我一边采,一边想起刚才在壁画里看到的场景:炎帝是不是也像我这样,蹲在茶树下,仔细挑选最嫩的芽叶?他尝第一口茶时,是不是也觉得满口清香,疲劳都散了?
  采完茶,我跟着工作人员去晒茶。竹匾摆在通风的架子上,让阳光一点点把茶叶里的水分抽走,颜色从嫩绿变成深绿。“以前没有烘干机,先民们就是这样晒茶的。”工作人员说。我点点头,想起信阳老家茶农的晒茶场——每年这个时候,院子里的竹匾排成排,风一吹,满院都是茶香。我凑近竹匾闻了闻,烈山的茶香里,竟掺着信阳毛尖的熟悉味道,好像跨越千年的茶缘,在这一刻接上了。
  展区的玻璃柜里,摆着出土的远古茶具残片和茶叶标本。我凑近看那标本,叶片细长,和我刚采的茶叶很像。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动画:炎帝在山林里尝草,偶然嚼到一片绿叶,先是觉得苦涩,后来又生出清爽,疲劳也没了,便把它放进左边的“可食”口袋,还教先民们采摘、晾晒,用泉水冲泡。我看得入神,忽然觉得手里的竹篮变重了——这篮子里装的不只是茶叶,还有始祖留给我们的茶魂。
  带着茶的故事回家
  下午三点,谒祖广场的鼓声响了起来。我赶紧跑过去,手里还攥着几片刚晾晒好的茶叶。广场上挤满了人,大家手里拿着小国旗,红色的旗帜在风里飘成一片海。我从口袋里掏出之前领的国旗,举在左手里,右手里攥着茶叶,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今天是国庆节,在茶始祖的故里,我这个信阳茶人,终于找到了茶的根。
  随着钟声响起,拜谒仪式开始了。圣火台的火焰被点燃,橘红色的火苗窜起来,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暖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代表穿着盛装,捧着花篮走向炎帝雕像,其中一个藏族代表的花篮里,竟放着一小罐茶叶。我跟着人群一起鼓掌,手掌都拍得有些发麻。轮到全体鞠躬时,我深深弯下腰,心里默念:“炎帝始祖,谢谢您发现了茶,让我们信阳人能守着茶园,把您的智慧传下去。”
  仪式结束后,我去了刚刚改造升级的随州博物馆。在VR体验馆里,我戴上设备,“穿越”到了远古的烈山茶园。眼前是成片的茶树,炎帝正站在茶树下,手里拿着一片茶叶,对身边的先民说:“此叶可解乏、可待客,你们要好好种、好好传。”我伸出手,好像能摸到茶树的枝叶,闻到茶叶的清香。忽然,画面里仿佛出现了信阳茶园的场景——文新茶村万亩茶山连绵起伏,茶农们正在采茶,和烈山的先民们动作一模一样。我眼眶一热,原来茶的传承,从来就没断过。
  从炎帝故里景区离开时,已是傍晚时分。我把在体验区采的茶叶小心地装进口袋,开车驶离厉山镇。车窗外,豫南地区的茶园渐渐多了起来,熟悉的茶香从车窗缝里钻进来。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茶叶,忽然觉得这次来随州,不只是“寻根”,更是“认亲”——我认回了茶的始祖,也找到了信阳茶的源头。
  以后再在信阳的茶园里采茶,我会跟茶农们说:“咱们种的茶,老祖宗是炎帝,发源地在随州烈山。”再给客人泡信阳毛尖时,我会讲炎帝神农尝百草得茶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这杯茶里,藏着几千年的文明。而我口袋里的这片烈山茶,会成为我最珍贵的收藏——它连接着始祖的智慧,也连接着我作为信阳茶人的使命,让我们把茶的故事,一直传下去。
  (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市人,信阳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