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军 郭航宇
上世纪80年代末,地处东南沿海山区的宁德,因经济发展滞后、交通闭塞,成为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被称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断裂带”。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赴任宁德地委书记,面对这一局面,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立足当地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实践探索,不仅为这片亟待振兴的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早期实践基础。
一、循迹溯源,寻求源头活水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实践是理论最鲜活的载体。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探索与实践,历经岁月沉淀,已转化为这片土地上可感可知的深刻变迁。从特殊群体的命运转折,到区域产业的崛起腾飞,每一处印记都在讲述着“弱鸟”如何振翅高飞的奋斗故事。
一个群体:连家船民的命运转折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宁德,连家船民曾是一个牵动人心的特殊群体——他们祖祖辈辈以船为家、逐水而居,“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土立足”。习近平同志始终心系这一群体,他亲自调研船民聚居区,部署安置规划,推动建设定居点并配套学校、医疗等设施,帮助船民掌握养殖、种植等技能,使其实现从漂泊无定到“住有所居、业有所成”的根本转变。如今的福安市下岐村,新房整齐、村道整洁,船民不仅告别漂泊,更过上了“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好日子,彻底撕下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多国政要现场参观考察这一中国“摆脱贫困”的生动案例。对这样的“造福工程”,集中搬迁后的群众用在家门口贴对联的朴素方式,表达深厚的感激之情:造就一方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这一转变,正是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活体现。
一处会场:下党乡的蜕变传承“四下基层”的实干担当
下党乡曾是宁德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之一,被称为“五无乡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当年因“地僻人稀、路远难行”,群众办事“往返跑”、干部调研“行路难”,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难题。1989年,习近平同志冒着酷暑、徒步几个小时深入下党,在鸾峰桥边临时搭设的会场召开现场办公会,并请乡党委书记坐主席台主位,直面通路、通电等难题,当场定策、限时落实。三十余年过去,当初的简易会场已成为“难忘下党”教育基地。如今的下党乡,公路通村入户,特色产业兴旺,从贫困乡蜕变为“网红乡”“幸福乡”。这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时空对话,见证的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实干担当。
一家企业:宁德时代的崛起印证“弱鸟先飞”的发展真理
如果说连家船民的变迁书写了宁德的“民生答卷”,下党乡的蜕变展现了“乡村振兴答卷”,那么宁德时代的崛起,则成为宁德“高质量发展答卷”的生动诠释。2011年,宁德时代在此起步,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军者,十四年间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这一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的殷切嘱托与战略指引,更离不开宁德干部群众秉持“弱鸟先飞”志气、践行“滴水穿石”精神的接续奋斗。2024年,宁德市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年产值2508亿元,位居全国百强产业集群前列,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生动印证了“弱鸟”只要找准定位、持续奋斗,同样能实现“先飞”“高飞”的发展真理。
二、初心如磐,感悟为民情怀
国之大者,在乎民也。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始终以“廉在心头”的自觉树立标杆,留下许多感人佳话,成为党员干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生动教材,也为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写下深刻注脚。
一顿午饭:鸾峰桥畔的“百姓情怀”
当年习近平同志赴下党乡现场办公,时至中午,乡干部准备安排招待用餐,他却坚持“不搞特殊”,与随行人员、乡干部一起,在鸾峰桥旁的空地上围坐共进午餐。这一细节,生动体现出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不搞特殊、贴近群众不摆架子的朴实作风。如今,鸾峰桥已成为廉洁教育的重要打卡点,这顿午饭的故事被反复讲述,时刻提醒着党员干部:只有放下身段、沉到一线,“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一场整治:清理违规建房的“反特权决心”
上世纪80年代末,宁德部分干部存在违规占地建房问题,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习近平同志态度坚决,“反腐败必须要涉及到具体的人,如果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几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他指出要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提上议事日程,带领地委班子动真格、出实招,严肃查处了当地一些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私房的行为,同时建章立制,定好规矩,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歪风,让群众看到了党“从严管党治党”的决心。
一杯清茶:坦洋村的“新风正气”
在福安市坦洋村,“清茶话交接”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一段佳话。当年习近平同志到坦洋村与接任地委书记交接工作,一边喝着坦洋工夫茶,一边与村干部亲切交谈,对村党支部提到的村里发展情况与遇到的问题逐一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短短两天的基层交接,习近平同志轻装简行,清茶简餐,不搞迎来送往,却让交接工作在真诚务实的氛围中顺利完成。一杯清茶,少了酒桌应酬的繁琐,多了务实交流的真诚,干群关系在茶香中不断拉近。从此,“交接在基层”的清风在宁德深深扎根,延续至今。
三、奋楫笃行,汇聚建功伟力
真理的力量穿越时空,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路。人民领袖的成长历程、伟大思想的孕育轨迹、非凡人格的修炼养成、崇高信仰的坚如磐石,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凝聚人心、滋润人心、照亮人心,汇聚成砥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宁德实践久久为功。走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应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进一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
一种理念聚人心
初到宁德时,当地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宁德基础薄弱、区位不佳,难有作为”。针对这一思想“瓶颈”,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并提出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从此,“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成为宁德发展的精神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闽东人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弱鸟先飞,首先要有飞的志向;滴水穿石,贵在久久为功的坚持。闽东振兴之路,不管是摆脱贫困的实践探索,还是跨越发展的奋勇争先,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奋斗的力量。当前在助力湖北支点建设中,随州将“整体提升环境”作为服务大局全局的主要任务、抬升发展标杆的关键抓手、实现争先进位的重要路径,更需要从宁德经验中汲取“弱鸟先飞”的胆识和“滴水穿石”的坚持,持续激发“小块头有大格局的志气、小体量有大担当的豪气”,交出全年精彩的高分答卷。
一番实干增信心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习近平同志立足宁德“山海兼备”的资源禀赋,强调:“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键在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追寻总书记的宁德足迹,就要学习总书记这种大境界、大胸怀,聚焦“单项工作走前列、整体工作争进位”的目标任务,不断提高干部“奋勇争先、建成支点、谱写新篇”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一项制度贴民心
3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了“四下基层”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实践证明,这是务实的理论、行动的理论,这是践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立足新起点,我们坚持把传承弘扬“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同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不断从“四下基层”中感悟群众路线的思想光芒和实践伟力,不断从寻根溯源中感悟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不断从接续传承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时光荏苒,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时期的实践与探索,已然深深融入闽东大地的发展血脉;孕育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正在成为指引中国发展的“定盘星”和“指南针”。当前,在全市深入推进“整体提升环境,建功支点建设”的生动实践中,随州市委党校更应带头学好宁德经验,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进一步健全党校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发挥党校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主渠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作用,推动宁德经验从学习感悟切实转化为助力随州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为“建成支点、谱写新篇”贡献更多随州力量!
(作者系中共随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务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