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4日
攀登“生命禁区”的医学高峰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张清 通讯员 依萱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复杂的器官。在这里进行手术,犹如在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每一步都关乎生死。
在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一次次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他们用一项项填补空白的高难技术,将无数“不可能”变为“生命的可能”。
他们就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生命禁区”中穿行,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坚守,他们用技术与仁心,托起生命的重量,为随州乃至鄂西北地区的神经外科事业发展,树立起崭新的标杆。
跨越
从“省级重点”到“国家队”行列
10月17日,秋雨微凉。走进市中心医院文帝院区外科楼9楼西侧的神经外科病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医护人员正细致查房,与患者家属亲切交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与康复方案,空气中流动着温暖与希望。
该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92年,是随州地区最早成立、也是目前唯一拥有独立病区的神经外科专业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三十余年来,科室始终秉持“技术为本、患者为先”的理念,不断追求医疗技术的精进与突破。
2023年春节前夕,科室迎来一份厚重的“新年贺礼”: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神经外科建设中心”,成为全国474家入选单位之一。这也是继2021年成功创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之后,该科在规范教学体系、推动专业发展、培养年轻人才等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除了培训场所和师资体系的完善,科室的进步更离不开一群愿意学、能实战、善思考的医生。自成立以来,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持续构建“三技并进”的梯度体系(开颅显微+神经内镜+脑血管介入),助力基层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不断发展壮大。
传承
精准,精细,“镜”下的毫厘之争
神经外科手术,无论涉及大脑还是脊柱,每一步都充满风险:颅脑手术中稍有偏差,可能损伤中枢神经,导致失语、偏瘫甚至危及生命;脊柱手术操作不慎,则可能引发瘫痪。
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程勇敏锐意识到传统手术的局限,自2008年起,医院系统引入显微技术,添置两台莱卡显微镜,使医生在颅脑深处操作时,能清晰避开密布的脑血管,精准识别脆弱的颅神经,为高风险开颅手术筑起安全屏障。目前,科室已能治疗除脑干肿瘤外的各类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2019年7月,家住随县的付女士因后颈部持续疼痛,辗转多家医院,最终经介绍至该院神经外科。检查显示,其颅底至颈5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内)存在占位性病变,需手术治疗。经充分准备,科室为其行后入路颈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后第3天,付女士可下床活动,无任何并发症,困扰她一年多的颈部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她欣慰地说。
从显微镜到神经内镜,科室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从未止步。来自随州城区的廖师傅,自30岁起发现手指、脚趾逐渐变粗,鞋子越穿越紧,直至体检发现血糖异常,才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生长激素腺瘤”。经医院MDT团队介绍,他了解到该科多年来通过“神经内镜经鼻垂体瘤切除术”成功治愈众多垂体瘤患者。
手术中,病灶在内镜下一览无余,整个过程精准、细致、顺利。术后第3天,廖师傅已如常人般下床活动,受压的垂体功能逐渐恢复,继发的高血糖也得到缓解。“做了这么大一个手术,外表根本看不出伤口在哪里,神经内镜技术太神奇了!”他对着镜子激动地说。
突破
于“手术禁区”创造生命奇迹
脑血管病手术常被称为“刀尖上的芭蕾”。手术区域多涉及重要的脑供血通道,风险极高、操作极精,是对技术与勇气的双重考验。近年来,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在多项高难度手术上实现“零的突破”,挽救了大量危重患者。
2022年8月,科室成功开展全市首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一名72岁男性患者因颈动脉重度狭窄转入该科,程勇带领团队精准施术,成功取出近4厘米长的粥样硬化斑块。该手术填补了随州地区在脑卒中防治领域的技术空白。
颅内动脉瘤破裂常危及患者生命,被称为“不定时炸弹”,是最危险的脑血管病之一。目前,“全脑血管造影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颅内支架植入术”已成为该科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常规微创介入方式。该术式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技术已十分成熟。
对特殊部位动脉瘤或破裂后血肿较大、病情危重的患者,科室也能开展开颅夹闭术。自2014年以来,这一传统手术每年挽救超过30例患者,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今年年初,科室更成功为一名脑干出血
10ml的患者实施“立体定向下微创穿刺脑干血肿清除术”。脑干作为人体的“生命中枢”,出血超过2ml即属高危,超过10ml死亡率高达90%以上,历来被视为“手术禁区”。在多学科协作下,团队精准定位、微创穿刺,成功清除血肿8ml,患者术后逐渐恢复意识,创造了生命奇迹。
高难度手术的背后,离不开医生精湛的技术,也依赖于先进的硬件设备。科室配备德国莱卡手术显微镜、神经内镜、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高端仪器,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坚实后盾。
“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患者对生命的渴望。”程勇说,“每一次手术,都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
协作
强强联合让顶尖技术惠及随州群众
今年国庆期间,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杨海峰教授放弃休假,于10月2日(周四)清晨驱车来到随州市中心医院。当日上午,他耐心细致地接诊了十多位慕名而来的患者;中午,又亲自操刀,为一位额部占位性病变患者成功实施高难度手术,以精湛技艺成功切除病变,为患者解除了“颅内炸弹”。
“每周四,无论风雨节假,杨教授都会来到这里,不仅为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更把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带到了随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程勇感慨道。
这种定期的坐诊与手术帮扶,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生动实践。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顶级的神经外科诊疗服务,今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建立深度医疗合作,成立“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随州工作室”。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姜晓兵教授团队常驻随州市中心医院,每周四开展门诊坐诊、手术指导、高难度手术主刀,为复杂病例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武汉协和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武汉协和医院的顶尖技术直接惠及随州群众,极大减轻了患者往返省城的奔波之苦。同时,这也带动了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在诊疗水平、手术技术等方面的长足进步,极大地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担当
构建区域神经外科诊疗高地
历经三十余年的积淀与发展,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已成长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颅神经疾病诊治联盟单位、湖北省烟雾病诊治联盟单位、武汉协和医院神经介入专科联盟理事单位。
该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9人,在科主任程勇、护士长李凤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勇于创新的医疗团队。诊疗范围覆盖颅脑损伤、脑血管病、脑肿瘤、功能神经疾病、脊柱脊髓病变、颅内感染等六大领域,尤其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微创治疗、脑血管病介入、颅内肿瘤切除、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等方面形成显著技术优势。
“神经外科疾病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病来如山倒’,令人措手不及。命悬一线的突发脑外伤、脑出血,复杂的脑部肿瘤、脊柱脊髓疾病、癫痫外科治疗等,都需要神经外科医生及时干预。”该科副主任沈恒介绍,“特别是各类意外事故与自然灾害导致的重型颅脑损伤,致死致残率极高,救治必须争分夺秒。特殊情况下,多台手术同时开展,这对我们的技术实力与团队协作提出了极高要求。”
10月16日深夜,沈恒参与的一台紧急手术持续至次日凌晨三点。21日晚,他再次参与一台凌晨结束的急诊手术。接受采访时,他虽面带倦容,却对各类疾病的诊疗要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这样的深夜抢救,在神经外科已是常态。科室高度重视多学科协作,与医院重症医学科、影像科、康复科、精神科等建立紧密合作机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的诊疗服务。同时,科室积极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主编多部神经外科专著,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承担市级科研项目,推动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
“我们不仅是治病救人,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区域性的神经外科诊疗高地。”程勇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技术革新,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级,让随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水平的神经外科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