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8日
乡村教育的“蝶变重生”
——广水市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建设纪实

广水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李友峰调研教联体工作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通讯员 李常宾 
  环境优美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卫生的食堂、绿草如茵的操场……日前,记者走进广水市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各成员学校,近距离感受到,教联体建设正在为乡村教育带来蝶变重生。
  从教师“各自为战”到“携手共进”;从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校“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这一华丽嬗变,得益于广水市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扎实推进“教联体”建设,而带来的效应。
  如何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
  “我们精准把握教联体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教联体核心校引领帮扶作用,集智、集财、集物,着力打造‘融合型、共建型’教联体,高效推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为广水教育名片描彩绘色、丰富内涵。”广水市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校长黄和平道出破题之举。
  乘势而动
  高位推进凝聚合力

  武胜关南麓,广水河东岸,有一所美丽的校园——武胜关镇中心小学。她创建于2012年,是广水市最年轻的学校之一。学校一直秉承“求真、求知、求实”之风尚,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品牌,乡村教育成绩显著,声名远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3年5月,广水市教育局结合乡村学校的实际,以武胜关镇中心小学为龙头,与杨家河小学、冷棚中心小学、孝子店中心小学共同组建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育联合体,武胜关镇中心小学由此开始了她的使命担当。
  为扎实推进教联体建设,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围绕“发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工作思路,做好“党建+”文章,迅速成立了以校长黄和平为组长,各成员学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教联体管理领导小组,把党建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教研、学生德育等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党建引领、知行合一,打造教育共同体;教学互联、师资互通,实现优教共同体;文化共建、管理互通,创建驱动共同体;五育并举、体验参与,呈现成长共同体。”在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成立第一次会议上,各成员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代表举起右手,立下铮铮誓言。
  党建聚力强起来。武胜关镇中心小学牵头组织教联体成员校定期开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尝试探索党支部共联共建,联合开展支部活动,将教联体内的党员紧紧拧在一起。
  一个党员一面旗。全体党员在谋学校内涵发展上、在教联体教学活动开展上、在个人业务素质提升上、在入职新教师的结对帮扶上,亮身份、当表率,走在普通教师前列,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为教联体建设增添动能。
  “在教联体建设实践中,各成员学校上下同心,联动发力,找方法、强措施,重内涵、求实效,合力书写‘联’答卷。”黄和平告诉记者,为打破校区壁垒,促进校区合作,武胜关镇中心小学牵头组织成员校深入考察调研,共同制定《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建设实施方案》,武胜关镇中心小学4位校级干部各指导一所成员校,抓好责任分工,强化保障,确保教联体共建稳步推进。
  资源共享
  打破乡村教育壁垒

  2024年秋季开学,原计划将孩子送到广水城区就读的李娟,果断将孩子送进了附近的杨家河小学。
  李娟是武胜关镇胡家湾村村民,她的转变得益于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建设。
  位于107国道口的杨家河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离广水城区只有10分钟路程,招生对口区域虽大,却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大多数学生被送入到城区就读,导致生源不足100人。
  而与之相距不到4公里的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校园面积仅10亩,学生却达到1700多人,硬件环境不配套,师资严重不足。
  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让杨家河小学重焕生机?经过两校协商决定将武胜关镇中心小学六年级3个班调整到杨家河小学,这样不仅解决了中心小学无教室的窘境,也让杨家河小学的生源不断。
  听说孩子们要到离家稍远的杨家河小学就读,有的家长不免心生顾虑:此去杨家河小学,交通不便不说,最不放心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孩子一直随班跟读5年,与科任教师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怕孩子不仅要适应新环境,而且还要适应新老师,担心孩子成绩会急剧下滑。
  为解决家长顾虑,学校领导多次向武胜关镇政府和中心中学汇报相关情况,得到大力支持。镇政府投入资金将杨家河小学大门口道路刷黑,又联系交管部门,在校园附近增设了红绿灯、斑马线及公交站台,让学生就读既方便又安全。
  为改善校园环境,杨家河校区校长樊福辉整整忙碌了一个暑假,将杨家河校区的教室重新装修,校园的文化重新打造,校园的绿化重新布置,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为让家长安心,采取学生原有教师交流轮岗到杨家河小学,待学生小学毕业后,所有教师再返回中心小学校区任教,每年如此循环。
  资源的合理利用,既缓解了学生入学难题,又实现了校区合作双赢。近年来,杨家河校区招生人数稳步上升,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4人,实现了蝶变重生。
  师资同盘,教学同步。自两校区融合以来,中心小学校区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进行交流,共同研究适应未来发展的科学管理策略,建立了统一且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运行保障机制。同时,围绕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德育工作、作业布置、实验操作、课外活动、主题班会、团队工作、心理健康等工作展开研讨,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因地制宜
  一体谋划同频共振

  2023年6月1日,孝子店校区50多名学生与武胜关镇中心小学200多名孩子在校区“林荫小广场”内开展教联体联谊活动。音乐响起,孩子们舞动手中的毛笔尽情挥洒,一帧帧潇洒清秀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梅兰竹菊栩栩如生……引来掌声阵阵。
  孝子店中心小学始建于1952年,学校占地面积10982平方米,建筑面积3739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绿荫成趣,先后被广水市教育局授予“绿色生态校园”“花园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如此美丽的校园正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可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导致城镇人口剧增,乡村人口剧减。“花园式”的孝子店中心小学,亦因“无花”而失去生机。
  如何让教联体校区同频共振,从整合走向融合?
  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出行政管理、编制统筹、经费使用、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文化建设“七个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上,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师安排、统一课堂要求、统一作息时间、统一集体备课、统一作业设置等“十个统一”,将核心校与成员校捆绑在一起。
  为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中心小学校区选派优秀干部王亮红、程玲和骨干教师柴小凤、殷果、王琼等到孝子店校区进行管理、任教,孝子店校区选派年轻干部田静兰、杨迪等到中心小学跟岗挂职,每学期由武胜关镇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轮流送课进行青蓝对结,老带新帮扶。此外,教师实行“交流式”轮岗教学,今年中心小学又选派10名教师轮岗,充实基层师资力量。
  如今,同一套管理制度、同一张课表、同样教学计划、同样作息时间、同样财务程序……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的4所学校实现了同标同轨。
  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建立集体决策、校区执行、分线检查的闭环机制。由教联体副校长任各校区执行校长,在人、财、物、事上,形成制度文本,以制度治校。同时,建立学科委员会、年级委员会等5大委员会,形成纵横管理网络,解决人、事“两张皮”问题。
  教联体改革的一系列“宏观+微观”制度设计,将各校区“命运捆绑”,形成一体化运行机制。
  让老师们感触最深的是,教联体内教师实现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可在乡村间自由流动;多校区集体备课、集体教学教研成为常态。在教学、德育、安全、考试等各种活动中,乡村学校一体化谋划,同步推进,齐头并进。
  顺势而为
  优质教育普惠乡村

  凝聚发展共识,强化推进力度,拓宽建设维度……随着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建设的纵深发展,教联体内学校办学效益逐步显现,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不断提升。
  管理同频,联动共进。按照一校制管理和教联体共建主题,武胜关镇中心小学不定期组织召开教联体学校管理干部联席会议,交流党建、教学、德育、工会、后勤、安全等方面管理办法和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与此同时,组织开展牵头校校级干部到教联体成员校“校校行”活动,与各成员校管理团队“面对面”,了解共建需求,破解发展难题。
  “打破校区壁垒,促进校区合作,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黄和平表示,以此促进均衡发展,调出教育公平底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武胜关镇中心小学坚持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送好课到校区,开展教师双向交流。通过对口支教、送教下乡、蹲点帮扶、示范指导、跟岗锻炼等方式,将教师进行广泛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使得学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品牌联创,丰富校园文化。打造教联体品牌共商共建机制,将武胜关镇中心小学的诗词文化、杨家河小学的礼仪文化、孝子中心小学的孝文化、冷棚中心小学的礼仪文化融会贯通,充分发挥各校的品牌优势,通过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联谊互助、家庭结对等形式,共同组织交流活动,促进教联体内教师学生相互了解、共同进步。
  教学联合,提升教学质量。定期开展联合教学活动,各成员校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轮课内比教学及课堂教学能力达标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升。通过骨干教师现场公开课,网络同步课堂同上一堂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研讨、整理与分享等形式,强化课堂教学。
  资源联享,提升师资素养。定期将各校优秀青年教师同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进行贴身培训、跟岗培训,实施结对帮扶。各共建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将近几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报给武胜关镇中心小学,然后由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根据培养对象的任教学科、能力特长、发展方向等个性特质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精准辅导,携手成长。
  “从近三年来师资交流的情况看,交流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的‘传带帮’带出了一批名师,这对我们共建学校是一种很好的支持。”广水市武胜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李常宾告诉记者。
  携手共建教联体,同心共筑教育梦。“教联体改革,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与城区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让薄弱、农村学校看到了希望、恢复了生机。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核心校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愿景联谋、学校联管、队伍联建、教研联动、平台联享、特色联创方面持续创新,力寻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共同缔造出武胜关镇中心小学教联体教育新生态。”黄和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