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1日
曾侯乙墓竹简亮相“中国出土简牍展”
  随州日报讯(全媒记者陈云、通讯员后白石)10月28日,由湖北省博物馆主办、11家文博单位联合参展的“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开展。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随州曾侯乙墓竹简亮相,与湖南里耶秦简、甘肃肩水金关汉简等重要文字类遗产同展,共同呈现战国至东晋近千年的文明演进。
  据悉,省博此次展览以“时代为经、简牍为纬”,展出了曾侯乙墓竹简、战国楚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敦煌悬泉汉简等230件(组)重要简牍文物,通过简牍实物、配套图文、多媒体互动等多维手段,还原从帝王将相到戍卒平民的历史现场。本次展览罕见地展出距今约2400年的曾侯乙墓竹简,成为一大亮点。
  曾侯乙墓竹简是书写于公元前433年之前的墨迹简册,1978年出土于擂鼓墩曾侯乙墓,同时出土的还有曾侯乙编钟。这批竹简均出自墓葬北室,与兵器、皮甲等放在一起,共240枚,总计约7000字,内容为遣策。研究显示,曾侯乙墓竹简记载了用于葬礼的车马及车上配件、武器、甲胄、驾车官吏等。其中,记载了200多匹助葬马、39种各类车名等,宛若一部战国时期的“豪车”名录。
  出土竹简作为文字类遗产,在“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方面意义重大,千年简牍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桥梁。曾侯乙墓中所出竹简,以及铜器、编钟与礼器等各种器物上的文字,总字数超12600字,有简牍、金文、石刻文、木刻文、朱书文等。这些丰富的文字信息,是研究擂鼓墩曾侯乙墓以及先秦时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而且在文字学上也有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