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1日
						
					
					
						解难题 兴产业 美家园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赵慧林 通讯员 张丽斯 万祥淼
“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家门口还有文化广场,日子越过越舒心!”近日,随县高城镇新屋村村民王大爷饭后散步时忍不住点赞道。这背后,离不开高城镇各级人大代表的主动作为——他们深入一线调研督导、搭建议事平台、推动产业发展,以履职实效为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新屋村位于高城镇西北部,G240国道穿村而过,辖8个村民小组1286人。此前,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规划意见不统一、环境维护缺长效等难题。镇人大主席张帆闻讯后,多次组织代表深入新屋村开展实地调研,对道路硬化、亮化等项目现场督导,提出优化建议,还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确保项目科学推进。针对村民意见分歧,张帆在村议事亭组织召开“板凳会”,邀请代表与群众围坐交流,最终决定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兑换,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代表建议办理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张帆介绍道,镇人大始终紧盯“提、交、办、督”四个环节,在新屋村项目推进中,组织代表开展多轮现场踏勘,参与村庄规划方案讨论、项目选址评估、建设方案优化等关键环节,推动“道路拓宽”“景观节点打造”“村庄亮化绿化”等建议落地。
在代表们的推动下,新屋村基础设施迎来“蝶变”:建成3米宽沥青主干道及配套排水沟,硬化环村路1公里,实现“户户通”;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新建挡土墙710米、沟渠700米,完成38户污水管网改造;打造1750平方米文化娱乐广场,配套法治长廊、乡村大舞台,村民休闲有了新去处。同时,代表们还牵头开展庭院整治,保留青石路、麻石墙等乡土元素,推行垃圾分类日产日清,村庄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市人大代表、新屋村党支部书记邹良兵带头探索“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推动村里发展中药材100余亩、50千瓦光伏发电站2组,建设30个香菇、白参菌种植棚,配套制棒、烘干等设施,年产菌菇39万袋。目前,该模式已带动50余名村民增收,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
如今,新屋村不仅村容美,更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美丽乡村引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家门口还有文化广场,日子越过越舒心!”近日,随县高城镇新屋村村民王大爷饭后散步时忍不住点赞道。这背后,离不开高城镇各级人大代表的主动作为——他们深入一线调研督导、搭建议事平台、推动产业发展,以履职实效为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新屋村位于高城镇西北部,G240国道穿村而过,辖8个村民小组1286人。此前,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规划意见不统一、环境维护缺长效等难题。镇人大主席张帆闻讯后,多次组织代表深入新屋村开展实地调研,对道路硬化、亮化等项目现场督导,提出优化建议,还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确保项目科学推进。针对村民意见分歧,张帆在村议事亭组织召开“板凳会”,邀请代表与群众围坐交流,最终决定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兑换,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代表建议办理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张帆介绍道,镇人大始终紧盯“提、交、办、督”四个环节,在新屋村项目推进中,组织代表开展多轮现场踏勘,参与村庄规划方案讨论、项目选址评估、建设方案优化等关键环节,推动“道路拓宽”“景观节点打造”“村庄亮化绿化”等建议落地。
在代表们的推动下,新屋村基础设施迎来“蝶变”:建成3米宽沥青主干道及配套排水沟,硬化环村路1公里,实现“户户通”;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新建挡土墙710米、沟渠700米,完成38户污水管网改造;打造1750平方米文化娱乐广场,配套法治长廊、乡村大舞台,村民休闲有了新去处。同时,代表们还牵头开展庭院整治,保留青石路、麻石墙等乡土元素,推行垃圾分类日产日清,村庄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市人大代表、新屋村党支部书记邹良兵带头探索“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推动村里发展中药材100余亩、50千瓦光伏发电站2组,建设30个香菇、白参菌种植棚,配套制棒、烘干等设施,年产菌菇39万袋。目前,该模式已带动50余名村民增收,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
如今,新屋村不仅村容美,更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先后荣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美丽乡村引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