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农民 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
走进土地宽广、山清水秀的曾都区新街镇,眼前是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通村水泥路四通八达,农业示范园整齐划一,山丘坡岗地绿树成荫……一个极富时代气息的新型乡镇正在悄然形成。 为民增收,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既是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事,也是解决农村各类问题的根本途径。新街镇工业基础薄弱,但土地肥沃,山场面积大,库塘水域面宽,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传统、资源、区位优势。新街镇委、政府立足本地资源,把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作为特色农业的突破口,奋力打造特色农业强镇。 抓规划,显特色。按照“稳粮、兴林、增畜禽”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全省最大的生态畜禽养殖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推广“岗地造林-林下养鸡-洼地建塘-塘中养鱼-塘面养鸭-塘边养猪-利用粪便建沼气池”的立体环保高效养殖模式,建设绿色生态新街。 抓龙头,带农户。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两家农业产业化养殖项目,据此已建成林中鸡、绿壳蛋、水上鸭、双黄蛋四大优质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养殖模式由过去的 “散养型”向 “大户引路、集中联片、联合经营”的小区型转变,各类畜禽养殖大户已达到3000余户,占全镇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年养禽达到1000万只以上。 重指导,优服务。积极引导农村经纪人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优质化服务,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实行联席会领导包村制度和行政干部联系产业大户制度,帮助协调关系,提供技术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扎实苦干,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新街镇党委、政府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民办好七个方面的实事。 让农民走平坦的路。新街镇举全镇之力,2006年11月底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累计投资1050万元,硬化里程53公里,全镇16个村(居)委会18条公路已全部完成,目前水泥路还在延伸、部分水渠桥梁正在修建。 让农民喝干净的水。该镇积极利用国家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支持,在姚庙村率先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民每月仅需两三元电费就可以满足生活用水需要。随后河源店村2000人、胡堂村1500人的无塔式安全供水系统也成功建成。 农民用干净的厕所。该镇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建改建100户标准化卫生厕所,尝试在农村以自然湾为单位修建公厕,引导农民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让农民用洁净的能源。全镇已有1200余户农民新建了沼气池,并进行了改厕、改圈、改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没有了烧柴的烟雾,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 让农民住整洁的房屋。在河源店村、墩子湾村、姚庙村、凤凰寨村建设村庄整治示范点,门前屋后清杂草、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 心系群众,努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妥善解决农村土地二轮延包遗留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农村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因土地问题引起的纠纷成为近年群众上访的主要问题,新街党委、政府在解决土地二轮延包遗留问题时,始终做到 “五个坚持”,即坚持按政策办事,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坚持民主协商,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坚持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抓到底,对矛盾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本地。近年来,新街镇共成功处理化解土地纠纷百余起。 慎重处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遗留问题,巩固改革成果。近年来,该镇电信、广播、粮食、交通、工商、税务、法庭等一些垂直管理的单位相继合并到安居、南郊等镇 (办事处),有关单位的人财物归属特别是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成为新的矛盾起源。对此,新街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全员上阵,认真摸清情况,仔细研究对策,细做思想工作,目前,该镇的下岗职工大部分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该镇的广泛宣传和扎实工作下,参合率达到90%以上,卫生院投资280万元新建了住院大楼,改扩建了16个村卫生室,改善了农民就医条件。截止目前,全镇农民累计报销医药费110万元。 (作者系曾都区新街镇党委书记) □ 沈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