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挑水村三十年
——来自湖北“联产承包第一村”的报道

  秋收的喜悦刚刚装进粮仓,希望的种子又播撒在田间。
    秋天的农村,很美。
    从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往大堰坡方向前行十多公里,一条清澈的小河横穿一个小村庄。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树木丛中,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蓄水箱和卫星电视接收锅,展示着村民们的现代生活。
    这就是挑水村,湖北“联产承包第一村”。
  荆楚大地“第一包”
    29年前,荆楚大地联产承包的第一声春雷在这里响起。
    1979年秋,湖北随县长岭公社挑水大队50多岁的副队长方青善一脸愁容,全家8口的温饱成大问题。获悉此事,时任公社党委书记李克申提出,将挑水大队河对岸的荒坡地承包给劳力充足的方家。大队干部开会讨论,一致通过,同时约定,不得外传。
    方青善和队里订了3年合同,每年按合同交粮食,结余归己。他小心伺候着承包的荒坡地,坡上种棉花,地里插秧,两旁种芝麻。一年时间,3亩地收入达785元,除按合同上交外,还结余了445元。方青善用此盖起了三间瓦房。
    1980年7月25日,时任随县县委书记的常东昌来这里,看到方青善承包的坡地上庄稼长势喜人,连连称赞“搞得好”,并鼓励他继续“包”下去 。
    当晚,随行的县委宣传干部吴江宗挥笔疾书,新闻稿 《随县县委书记走访鼓励包产户》在7月30日的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一花引得万花开,联产承包的春风吹遍了荆楚大地。
    公路旁,一幢二层的小楼很是耀眼,那是方青善儿子的房子。不远处的草木丛中,是三间坍塌的瓦房,那是方青善1995年去世后留下的。
    顺着小楼的正前方望去,对面是一片树林,方青善当年承包的坡地上,如今种上了经济效益较好的白杨树。
  城市里的“挑水人”
    除了农田,挑水村没有别的资源。挑水人把眼光投向了城市。
    1988年,18岁的杨万成来到随州北郊,给一家拆迁户盖房。厚道实在的杨万成很快赢得了村民的喜爱。当年,杨万成带领同村的四五个泥瓦匠,一口气在这里盖了14栋房子。
    尝到甜头的杨万成,回到村里动员乡亲们进城打工,同时壮大自己的队伍。他和村里人一起在随州城建了几幢高楼大厦,实力大增。如今,已定居武汉的杨万成把公司总部迁到武汉市,并带领20多个挑水村人在城市安家落户。
    在随州市黄龙建筑公司任职的方顺学是挑水村人的骄傲。从当初的木材生意,到进军建筑市场,如今的方顺学带领着一批挑水村人在随州建筑市场施展才能。
    “村里650多劳力,有250多人在城里打工。”村支书余林波说,“已有20多人当上了老板。”打工的城市主要有北京、武汉、随州和沿海地区,每年的打工收入五六百万元。
    融入了城市生活的挑水人开始反哺家乡。余林波说,2007年,村里修建通村公路,杨万成、方顺学等一批在外面闯出名堂的挑水人都回村慷慨解囊。
  面貌一新挑水村
    “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多了,有的田地面临荒芜。”余林波说,“我们开始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路子。”
    其实,从1997年开始,挑水村先后两次利用国家农业开发的机遇,对村里的农田进行平整,对缺水田地进行改造。同时修建了道路,改造了堰塘,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目前,村里有20%农户的承包田流转到种田大户规模种植。村民陈学顺从在外打工的邻居那里转包了25亩土地,全部实行机械化耕作,今秋收稻谷1万多公斤。
    “村里现有五台收割机、4台旋耕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手扶拖拉机。”村委会副主任熊品友说: “以前的秋收要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三五天就完成了。”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说,除了耕作方式的变化外,突出的还有道路和住房。
    穿行在挑水村里,不是干净的水泥路,就是宽阔的机耕路。村里道路已经实现了组组通、湾湾通。
    公路边,20多幢小洋楼一字摆开,这是该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的中心村庄。余林波说,现在村里有95%住上了楼房,半数以上的住户购置了冰箱,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摩托车和手机。
    “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土地收益,改变村庄面貌,提升村民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起未来的发,余林波信心十足。
  如今的农家楼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住房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挑水村三十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