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川东的随州人
——苏宏林小记
他来自曾都农村,却荣膺四川省营山县首届功德人物;他在异乡垦荒数载,却将苦心经营的千亩桃园拱手送出;他的事迹被 《南充日报》在头版大幅报道,又被《四川日报》及新华网等媒体转载。 他是曾都区洪山镇农民苏宏林。 9月,苏宏林回老家探亲。一如他朴素的穿着,老苏的话语简单朴实—— “困难时他们帮过我” 老苏其实才四十几岁,但营山县回龙镇石牛村的村民都这样亲切地称呼他。今年7月10日,他将自己已进入盛产期的近千亩油桃基地无偿赠送给该村乡亲。 2001年10月,老苏租下石牛山千亩荒山时,这里荆棘遍布,杂草从生。凭着一身胆识和韧劲儿,他和妻子在村民的帮助下,栽种油桃4万株,将昔日的“馒头山”变成了花果山。他的油桃品质上乘,成为成渝两地的抢手货。今年,基地油桃产量近50万公斤,收入近百万元。 正是收回投资、获得收益的时候,老苏为何如此慷慨回送? “当我创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地干部村民无私地帮助了我。现在我精力上顾不过来,应该把它还给他们。” 苏宏林可以有多种选择——请人管理、转包或出售。但他和妻子说:“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我为的就是回报大家的恩情。” 回首往事,老苏感慨良深。当年初到营山,人生地不熟。村支书何兴文把他拉到家里吃住半年,没要一分钱。2002年,他在桃园里套种的西瓜因雨全部烂在地里,资金困难,县、镇、村干部协调帮助贷款2万元,乡亲主动借款3.6万元。至年底,村民们又给他送去年货,镇村干部带去慰问金…… 苏宏林一直用行动报答着村民。在他无偿提供技术、销售网络的带动下,村民们发展果树6万余株。去年2月,老苏的果业公司被南充市评定为首批2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岗之一;今年2月,他又获得营山县首届功德人物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和成就,老苏的话再次出人意料—— “荣誉归功于我的家乡” 苏宏林起初到营山做粮食加工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当地退休干部彭德全闲聊:“我们老家产业结构调整步子大,一镇一品,各有特色,像油桃镇、板栗镇、茶叶镇、香菇镇……”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几天后,回龙镇委书记慕名而来,请他为当地的大片荒坡出主意。苏宏林发现当地土质适合油桃生长,经过市场调查之后,他开始在石牛山上“克隆”来自家乡的点“金”之术。迈出成功的一步,老苏更加精明。近几年回老家,他发现家乡的空地、河滩全都种上了意杨。探明其经济价值后,针对当地大量闲置的坡滩,老苏以县工商联理事的名义,于去年9月向营山县有关部门递交一份大面积栽植速生用材林的建议书。 如今,速生林建设已经纳入该县的发展规划。去年,苏宏林承包的荒山荒地扩大至营山县渌井、带河等乡镇,除了种植砂糖桔、油桃,他已开始大规模开垦建设速生杨苗圃及林地。 “家乡发展的成功路子给了我榜样和信心。”苏宏林一脸的自豪。 老苏到四川快十年了,川东邀他把户籍迁去。但老苏有他的想法:两地发展各有特色,过几年,他也想把那边的项目、经验带回来,回报随州父老。通讯员 程 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