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来源
作者:董斌、
本报讯 记者董斌、通讯员刘天运报道:记者昨日从国家统计局随州调查队获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0元,提高到2007年的4177元,年均递增13.4%。 从收入构成看,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家庭经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78年平均每个农民家庭年收入只有130元,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逐步提高。2000至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由1698元增加到2647元。虽然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72%下降到63%,但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以前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民开始走出世代耕耘的土地,打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0至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618元增加到1374元,增长22.3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6.23上升到32.9%,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00至2007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21元增加到9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上升到2.28%。 财产性收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空间。受农村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房屋出租、股票债券买卖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2000至2007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由19元增加到31元,增长63.16%。 消费支出方面,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461元,比1978年增长了29倍。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最为迫切。1978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1.2平方米,2007年达到34.79平方米,30年间增加了2.1倍。住房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砖木结构和钢混结构是目前农村住房的主体,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向楼房庭院式方向发展。耐用消费品从追求数量向高档次转变。2007年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视机129台、摩托车63辆、洗衣机12台、电话机70部、热水器13台、电冰箱40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