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三十年见证学校发展
  1978年,我出生在离新街镇十几公里的一个村里。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正好三十岁。怀着感恩的心情回眸,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见证了发展。
    据妈妈说,我出生时家里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子,没有窗子,仅靠房顶上几片“亮瓦”(就是玻璃)取光,一年四季总是黑黑的潮潮的闷闷的。到了夏天,那滋味就甭提了。而我就出生在农历6月份,妈哪敢在屋里呆,总是在树阴下带我。直到现在,我的皮肤在姊妹中还是最黑的。1981年我们一家搬到了镇上,正赶上分田到户。家里借债盖上了里生外熟(里面是土砖,外面是红砖)的三间房。按当时的条件,我们的住房算是中等了。
    1985年我上小学了,印象中的镇小学是一排拾级而上的低矮青砖瓦房,对面有一排同样的青砖瓦房,那是教师宿舍。老师们就在宿舍办公。还有露天的公共厕所。教室的木质窗楞中镶着浅绿的玻璃窗,涂满污渍的墙壁,饱经风霜的黑板,诉说着艰难和沧桑。
    初中三年,学校迅速变化着:镇上年事已高的教室,改建成崭新的教学楼,造型似书本,蓝白相间的色彩,寓意着拥抱知识、放飞理想,我们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老师们窄小低矮的宿舍,被改建成了高大漂亮的白墙红瓦房,老师们有了办公室。而且老师们再也不用在黑板上大量抄题目了,因为学校有了油印室。学校的走道也铺成了水泥路面,两旁栽种着广玉兰。万年青、迎春花、月季花、菊花、梅花,把校园装饰得如同花园一样。我家也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搬进了镇政府两室一厅的职工宿舍楼。
    上师范那会儿,每次回母校,都惊喜于她的新模样,老师们住上了单元住宅楼,学生们有了公寓,学校有了宽敞的图书室,开始有了电脑……
    1997年我回到曾都区实验中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此时的校园已成为高楼耸立、绿树成荫、繁花茂盛、湖水荡漾、鸟鸣啁啾的花园式学校。学校还为我们提供选择和发展空间,给了我们尽情发挥才智的机会,我在教与学中成长着,进步着。
    不到十年,学校里的油印室变成了印刷室;露天开会的大广场变成了明亮的阶梯教室;语音教室逐渐取代着英语老师的老式录音机;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跟上了信息时代的步伐……不知何时,操场中间杂草丛生的烂泥地也植上了绿绿的、软软的草坪,陈旧的学生食堂被改建一新,一批又一批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仁、甚至是外国友人前来交流学习。
    现在我已经在市内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区内拥有了自己的小家,一家三口住着140多平米的大房子。绿色的厨房、橙色的餐厅、紫色的卧室、白色的卫生间、红色的沙发、银色的冰箱、黑色的电脑……经过我们的精心布置,这个家五彩缤纷而又舒适温馨。每当和父母聊起往事,总是不由得感叹生活的巨大变化。
    三十年,我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的家庭由拮据走向小康;我的学校由落后步入现代化,我的家乡、我的祖国正走向繁荣富强。
  顾双莉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十年见证学校发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