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愈是艰难愈向前
——中国经济发展述评
作者:赵承刘铮周英峰
站在2008岁末这个重要的节点,回望过去,深感已经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前瞻未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现新的发展,任务艰巨。但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心,扎实做好工作,迎接各种挑战,奋力渡过难关,就一定能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 不同寻常—— 空前的困难,来之不易的成绩 2008年,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注定要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一年里遭遇了太多的困难:从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挑战如此巨大、又如此密集。 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一年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从“防过热、防通胀”转向“保增长、控物价”再进一步转向“保增长、扩内需”。特别是11月份以后,扩大内需的政策不断出台,从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到4万亿元投资安排,从解决企业困难到部署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到调整部分产品关税,从增值税转型改革到燃油税费改革,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历史罕见。 不同寻常之处更在于,这一年里尽管遭遇了如此多的困难,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9.9%,高于改革开放30年平均水平。物价在过去的六个月内逐步回落,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降低到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粮食连续五年增产。在困难的背景下审视,这些数字显得难能可贵、来之不易。 在年终岁尾时,如何在明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关注的话题。 根本出路—— 破解矛盾,增强发展的后劲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压力,更是考验。只有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才能有效应对、更上层楼。 谈到企业和行业的困难,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一些产业部门缺乏自主技术、自主品牌,主要是委托加工,国际市场一萎缩,受到的冲击最直接。” 需求的扩张,容易掩盖结构的矛盾。降温之时,凸显调整的迫切。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扩大规模与提升竞争力的关系,需要我们在经济实践中重新梳理。“国际金融危机再一次警示我们,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面临巨大转型升级压力。”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说。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在市场的压力下,一批企业加紧自主创新,着力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优化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不少地方抓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最大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才会拥有新的竞争优势,才会找到根本出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坚定信心—— 在挑战中勇敢前行 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这是坚实的行动,更传递出坚定的信心。 坚定信心,绝非一句空话,而是以强大的物质基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有效的应对为根基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和消费需求比重低3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是不足,但也是强大的结构性增长空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是增长的潜力和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城镇化、工业化 “双加速”,中国经济增长不缺乏动力。 “危机蕴涵机遇。”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说。压力之下,是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过于依赖发达国家市场拉动、过于依赖规模扩张和成本优势的发展惯性,借此时机进行调整。 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国家专门安排了支持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项目。根据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情况,支持自主创新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600亿元。如果能够妥善用好这笔投资,并充分发挥中央投资的带动效应,将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助力。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这一酝酿了多年的方案,5日与公众见面。在困难时刻决然推出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显示了国家力促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任务已经明确,相关政策正在不断出台。积极应对,攻克各种困难和矛盾,我们不但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要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冬天之后,迎来的必定是春天。 (据新华社12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刘铮 周英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