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老师作文教学印象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觉得作文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听说曾在我们身边工作过的袁平修老师在随州举办 “快速作文”培训班,并在随州打响了“跟袁老师学作文”的品牌。于是,我准备带老师们去听袁平修老师的课,没想到他竟爽快地答应并主动下乡来讲课。 袁老师给学生上了两节课,讲了两篇作文。先讲写人文章,后讲写事文章。 在写人上,他采用了“看故事片——回忆情节——确定人物——筛选情节——分析性格——选择事例”等写作环节,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使人物性格鲜活起来。最后按照写人的基本方法(外貌+性格+事例+感想)要求学生写文章,学生们一下子掌握了写人的技巧。在写事上,他通过填写“六要素”使事件变清楚,通过运用“三到”(看到、听到、想到)使内容写具体,通过利用“词语”使语言变生动。 这些常用的写作方法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也能津津乐道,但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全面、具体、深入地进行引导。很多时候,老师总是责怪学生的作文写得空洞,记流水账,又有几个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抽象空洞呢?与之不同的是袁老师引导学生由表象到实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他的作文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做到了“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作文”。譬如在讲《我为小树穿“衣”》时,怎样写“包扎”的过程,他先提示学生要用到的句式:先……接着……然后……最后……,再演示包扎的过程,边做动作,边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在他的启发下,学生说出了 “扶正、包裹、插入、靠近、缠绕、系紧”这些词语。学生们渡过了表达的难关,写作起来当然易于动笔。心中有作文,就是一篇文章早已在老师的头脑中构思完美。在哪一环节,会出现哪“三到”,用到哪些优美的词语,产生哪些丰富的想象,老师是胸有成竹,所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抛砖引玉,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让一个个词语、句子、联想从学生口中滔滔不绝,奔涌而出。 张学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