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编钟文化 加快随州发展
——在中国·随州首届编钟文化节开幕式暨随州博物馆落成庆典上的致辞
作者:2008年12月8日
在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相聚在曾侯乙编钟的故乡——中国随州,隆重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而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则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两个30年,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盛世辉煌。在今天这个国人为之骄傲、随州为之自豪的日子里,我谨代表中共随州市委、随州市人民政府,向前来参加中国·随州首届编钟文化节的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向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专家、新闻界朋友和光临盛会的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30年前,在随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出土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律最全的古代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它以其恢弘的气势、精湛的工艺、美妙的音色、珍贵的乐律铭文,成为我国文物考古史、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是我国传统冶金铸造术与音乐表现力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及其魅力,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工程”、“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和“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自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围绕这套编钟开展的理论研究、文物复制、乐舞展演蓬勃兴起,形成“编钟文化热”。1997年香港回归,编钟交响乐《1997:天地人》在香江边奏响,在全世界掀起中国潮;2008年北京奥运会,编钟玉磬原声合奏颁奖乐《茉莉花》在鸟巢响起,世界为之感动。曾侯乙编钟作为文化大使周游列国,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已有6亿多人在其国家和住地目睹了编钟乐舞,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来中国聆听编钟演奏。仿制编钟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和国家元首,远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文艺工作者以曾侯乙编钟为题材创作的电影、电视剧30余部,制作音像制品20余种,专家学者围绕曾侯乙编钟的研究成果近2000万字,名人名家为擂鼓墩及曾侯乙编钟题辞300余幅。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叶剑英、李先念、乔石、李瑞环、谷牧、王任重、李铁映、乌兰夫、钱伟长等100余人先后观看了曾侯乙编钟演奏并给予高度评价。 随州市历来重视编钟文化的研究、宣传、开发和利用,先后举办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发行了一批以曾侯乙编钟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专著,发展了一批以编钟复制和编钟乐舞演出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建设了一批融入编钟文化元素的人文景观,拍摄了一部以曾侯乙编钟为题材的彩色古装故事片《凤舞天下》,借助“八艺节”东风组织开展了“接‘楚楚’、‘曾侯乙’回家”主题活动,开发了一系列编钟品牌的产品,大大提升了曾侯乙编钟的影响力。新一届市委提出建设“特色随州、开放随州、文化随州、和谐随州”的战略构想,举全市之力擦亮“编钟古乐之乡”和“炎帝神农故里”两张文化名片,围绕“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祭炎帝始祖、游灵山秀水”,全力推进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推进山水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整合,尽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的转变,努力把随州建设成为“武汉度假村”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 30年改革开放,30年沧桑巨变。当我们回顾曾侯乙编钟重见天日的感人瞬间,回顾曾侯乙编钟带给世人的音乐享受和对中华音乐文化的杰出贡献,对编钟文化更加景仰。今天我们举办中国·随州首届编钟文化节,隆重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并投入亿元巨资,建设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要弘扬优秀文化,传承创造精神,凝聚发展合力,加快随州发展。我们要精心开发、倍加珍惜编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之为随州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世界因编钟了解中国、了解随州,随州因编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30年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年轻的随州充满活力,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258万随州人民,正秉承炎帝神农、古乐编钟孕育的“刚韧自强、兼容开放、重信尚德、锐意创造”的人文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建设“四个随州”、奋力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而努力奋斗。衷心希望各级领导各位嘉宾继续关注随州,支持随州,多来随州观光旅游,多来随州投资兴业。让我们携起手来,扬友谊之帆,驾合作之舟,创发展伟业,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衷心祝愿中国·随州首届编钟文化节暨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纪念活动圆满成功!衷心祝愿随州博物馆开馆大吉!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界朋友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一切顺利! 市委书记马清明 (2008年12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