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涢水两岸新风拂新风
——曾都区新农村文明创建记事
作者:唐天才
  本报记者 唐天才 通讯员 程 舢
    青山绿水,黛瓦白墙,彩砖铺地,花木成畦……连日来,记者在曾都农村看到,一处处靓丽整洁的村庄让隆冬的大地平添了几分色彩和生机。一些回乡过年的农民工不由得惊叹:“出门一年,家乡变漂亮了。”
    近年来,曾都区以创建“文明通道”、“文明村庄”、“文明家庭”为载体,打造整洁村容,倡导文明乡风,带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乡村处处新风拂面。
  硬措施 高目标
    露天厕、泥水堰、灰土路、鸡鸭院……这些曾是人们对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状况的形象描述。随着“村村通”、“一建三改”等工程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为引导农民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生活生产习惯,曾都区于去年初提出了“治‘四乱’、达‘四化’”目标,将文明创建向农村延伸,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
    治“四乱”、达“四化”,即治理乱搭乱建、乱泼乱倒、乱播乱种、乱堆乱放现象,达到房前场地及路面硬化、路边及农户四旁绿化、村庄及建筑物靓化、庭院及公共场所净化目标。
  全方位 美环境
    围绕这一目标,曾都区沿国道各镇、随南三线六镇应声而动,全力打造“文明通道”、“文明村庄”。
    南郊重点抓和平村、茶庵社区4公里路段改造,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办法,共拆除遮阳篷230处,硬化道路2.6万平方米,安装路缘石2000多米,新建花坛27个;淮河镇投资80万元对淮河居委会西段1200米街道进行包装靓化,铺设彩砖,新建排水沟,栽植景观树,形成了高标准的示范路段;万福店坚持五个“统一”,对国道沿线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整治,高标准包装改造。
    在村庄整治中,各地在充分发动群众主动性的同时,多方筹措改造资金。一些村采取“政府财政投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经济筹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对居民集中点进行高标准改造,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在保证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的前提下,该区把农业、交通、科教、文化、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公共事业支出,重点向试点示范村集中,取得最大资金效益。
  新生活 新风尚
    该区把美化环境与居民精神文明同步抓,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三里岗吉祥寺、尚市镇群金、环潭镇柏树湾等村在中心居民点配套建起文化广场、农村书屋、健身设施等,发动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农村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在文化中心户及文艺骨干的带动下,抹牌赌博的少了,下棋健身的多了,一些传统文艺重新热起来,读报、上网、跳舞等城市化生活方式也渐渐走入农村。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明家庭”争创活动,各地引导村民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洛阳、洪山等镇 “十好文明户”、“好婆媳”等评比活动实行动态管理,促进了家庭、邻里关系和谐融洽。洪山桂花园、温泉村等借助“农民讲坛”,让文明户上台宣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一些村还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建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牌禁赌协会等组织推行群众自治。通过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卫生习惯、清洁卫生“三进户”活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为村民接受并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先净化后硬化,先实用后美观,先地面后地上,先路边后乡村,先卫生后文明,先治理后管理。曾都区坚持“镇为龙头、村为关键、户为基础”,使文明创建花开新农村。目前,吉祥寺、柏树湾、群金等112个村已成为“文明村庄”的样板,区内316国道、312国道及3条省道如线串珠,串连出一道道新农村的靓丽风景。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涢水两岸新风拂新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曾都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