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和谐新农村
作者:苏功秉
本报记者 苏功秉 大年初一,挤班车太难了,骑自行车回老家,一路上还耳闻目睹了不少新鲜事。从随南路转入前往新街的岔道后,便是丘陵地带。这与很多地方一样,公路两边新增了好些新楼房,新植了松树、果树,新开垦了一些耕地。 我觉得变化最大的是路边、田埂边、树林里的茅草多了,长得又高又壮。这应该是很好的燃料呀,可怎么就没有人来砍呢?丘陵地带不像山区树木多,总是缺柴烧。幼时的我,放了学就要去寻柴。那时寻柴的人多,些许茅草早就被砍光了,我和小伙伴们就只有挖草蔸了。日复一日,挖草蔸的人们把到处都挖得光秃秃的,土地越来越瘦。 不砍茅草,这里的人们烧什么做饭呢?看看时间还早,进入新街镇姜湾村,我信步走进一户两层楼的家庭。见有客人来,一位约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走出来迎接:“稀客!”“新年好!”虽是在说客套话,主人还是一脸茫然地望着我。自报家门之后,主人连忙握住我的手说:“听说过,听说过!” 一番寒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就将话题转到他们的燃料上。他说现在烧的不愁了,说着他将我领进厨房,一拧沼气灶的打火开关,沼气就燃了。那火焰,我看与城里人烧的天然气也没有什么差别,灶边还有个电饭煲。再看后院的一排小房子,一边是猪圈,一边是厕所,中间是沼气池的进料口。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与作物秸秆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进入厨房,用起来很方便。主人说冬天气温低沼气不多,旁边的煤炉,正在煮猪食。他说,孩子和孩子的妈拜年去了,等快到中午时喂了猪,他也要去拜年吃客饭。看来现在的农村与我幼时居住的农村确实有了许多的不同。 告别那家主人,再继续往前走,所见到的都是一样,楼房、树林、茂密的茅草,还有林间厚厚的落叶。记得有一幅画《吻》,画的是秋天里,从一株参天大树上飘下几片树叶,落到大地上。大地母亲养育了参天大树,树叶深深一吻,回报大地母亲。过去,树叶和茅草离开了母亲,被拿去当作了做饭的燃料;如今树叶茅草与母亲融为一体,让母亲更健壮,更丰满,养育出更多的子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今天的新农村里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