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我在淮中三十年
  淮河中学坐落在淮河镇区东边的山冈上,是整个镇区的至高点,人们都习惯地称它为“凸头上”。我于1978年秋进入这“凸头上”念书,至今已有整整三十年了。
    当我作为一名初中生,进入这所学校时,学校只有两排砖墙瓦盖房,大概是30间吧。六个教室占去18间,其余12间就是女生寝室、教师寝室、办公室、师生食堂了,住房之拥挤可想而知。
    男生寝室在一公里之外的山下老街,千里淮河之滨,淮河水透过窗户将它的喧嚣传入我们的耳鼓。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晚自习之后,我们几百名男生就从小路摸黑下山休息;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又摸黑上山上课。一遇上雨雪天气,稍有不慎,就会“哧溜”一声滑出好远。一个人摔了跤,就会接连撞倒几个——那时,雨伞和手电筒对我们来说还是奢侈品,没有几个人买得起——跌得浑身是泥、是雪,骂上几句,忽然又响起笑声一片。就这样我们高一脚,低一脚地摸进寝室,枕着湿衣服,靠着体温暖干至天明。
    柴米是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我每次上学,都要背30斤或50斤,父母从来是不送的。菜也是从家中带,冬春以酸菜、臭豆腐为主,秋季酱菜当家,夏天熟菜易变质,就带两顿熟菜外加几根黄瓜和一小撮盐。吃饭时,先随便用小刀将黄瓜削成不规则的小块,然后放些盐拌一拌就可以吃了,油是一点也没有的。
    用水嘛,要到半山腰去抬。学生食堂用水都是各班男生轮流值日,一天要抬几十桶。我们男生夜晚与淮河水为伴,本可以在大河里洗漱,但更多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就在小路边的堰塘里洗脸,洗脚。
    后来,我考上高中,离开了母校;高中毕业后,又进了本村小学教书。这样,此后我年年都要多次回到母校,在这里开会,学习,考试,阅卷,时时感觉到母校就像一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女,一年一个样,一天一个样,越变越明艳,越变越亮丽,越变越好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声势浩大的“一无两有”活动,使母校的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母校终于有了教学楼,师生的住宿条件明显改善。紧接着,在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普九”东风的推动下,母校建成了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图书室,又有一栋教师公寓和一栋学生公寓拔地而起。学校所有用房实现了砖混化。
    1998年,我被调入母校任教,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
    先是学生新食堂的竣工,彻底改变了学生露天就餐时刮风一身灰、下雨一身水的状况;接着是学校中心花坛、月季园、桃花走廊、文化墙的先后建成,真正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从而赢得了 “花园式学校”的美誉,学校的育人环境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后,又有了高标准的篮球场、电脑室、多功能教室和远程教育设备。学生也由集资借资建校,逐步过渡到减免学费、书费,直到免除一切费用,并由国家补贴生活费。
    在我们这么偏远的小镇,教师们也能够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享用新型的教学资源。课堂上,师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键盘响起,按鼠标移动,天南地北如在咫尺。课余时间,师生在红云般的桃花下面徜徉小憩,在红绿相间的月季园中读书、交谈,在如茵的草地上唱歌散心,在宽敞的餐厅里享受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情境,这场面,如诗如画。
    如果让现在的学生说出如今学校的变化,或许他们的感触只是平平淡淡,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因为他们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坐上中国步入迅速发展快车道的时代列车。而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刚好踩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了这三十年伟大的历史变革,有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觉。难怪西方评论说,中国人用这三十年走完了他们一百年所走的路程。
  刘永赋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在淮中三十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