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主题为“快乐的寒假生活”学生汇报展,在曾都区实验小学校园引起热烈反响,学生们一个个生动的假期故事,给人以感动和启示。
“亲情作业”故事多
“‘孩子,你长大了!’妈妈的这句话,就是给我的最大奖赏。”该校六(1)班学生秦月瑶回忆起除夕晚上给妈妈洗脚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天,妈妈忙进忙出,为一大家人做了年饭。看着累得精疲力尽的妈妈,想到老师布置的“亲情作业”,秦月瑶赶紧让妈妈坐下,为妈妈捶背,又端了一盆热气腾腾的水,为妈妈泡脚、洗脚。“妈妈说:‘孩子,你长大了!’就把头扭了过去,我看到妈妈的眼角,湿润了。”
为了让学生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该校在放假时作了周密安排。校长张光顺说,学生的寒假生活蕴藏着许多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教育资源,如假期中学生与父母家人密切相处,我们就要求学生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父母;学生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我们就要求学生读一些好书,观一些好景,增长知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开学后,学生们都纷纷交上了这别致的“寒假作业”,许多同学通过独特的体验,的的确确长大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我给妈妈洗衣服,不小心把深色浅色的放在一起,把浅色的衣服染了。妈妈回来后,看到晾在那儿的衣服,不仅没有责备我,还说了声‘谢谢’。我内疚极了,洗衣服那么一件小事,我就没有做好,妈妈还说‘谢谢’,可我十二岁了,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我连一声‘谢谢’也没有说!”六(3)班学生程凤婷讲起自己为妈妈洗衣服的经历,深有感慨。
包饺子的“学问”
有了 “寒假作业”的要求,学生们做家务劳动的干劲特别大。有的在家洗碗扫地,有的出门帮家长置办年货。而秦月瑶在家包饺子,竟然成了小小的 “大师傅”,总结出许多包饺子的“学问”。
她说,自己三年级开始学着包饺子,可是包的饺子总是“露馅”;四年级有了进步,不露馅了,可包成了一个小袋子;五年级再包,饺子的形状美观了,可饺子皮不匀;上六年级了,再努力,今年春节包的饺子,又好看又好吃,皮既薄又匀,家里一半的饺子都是我包的,大家吃了都说好!
“老师常对我们说,做任何一件事,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做好。”秦月瑶如此总结自己的包饺子“学问”。
而六(3)班学生王思晨,也从炒鸡蛋饭的体验中明白了很多道理。那次炒的饭,爸爸妈妈都说好吃,可自己尝了一口,哟,好咸!爸爸妈妈为什么说好吃呢,因为,劳动是光荣的,是值得鼓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那么一点小小的劳动就给以鼓励,我们对爸爸妈妈的劳动,对老师的劳动,更要尊重,更要鼓励。
走进第二课堂
假期中,该校许多学生到博物馆、曾侯乙墓、神农故里、大洪山风景区等地方参观。在了解历史掌故、风土人情的过程中,为身心的健康成长吸取着丰富的营养。六(3)班学生秦福港在欣赏风景的时候,看到有的树被砍了,思考着如何保护环境。艾星晨看到编钟复杂精致的制造工艺,为祖先的聪明才智而震撼。
编制 “压岁钱使用方案”,也是该校要求学生走进第二课堂,学习理财的一个内容。从学生们的“压岁钱使用方案”中看到,这一代独生子女们并不是想像中的奢侈浪费、大手大脚,他们每人收到的压岁钱几百几千元不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已经花出去的,只占压岁钱总数的很小比例。艾星晨说,自己的压岁钱只用了50元买书,其他的存起来了。刘逸凡的压岁钱干脆没用,说存起来将来上大学用。程凤婷的压岁 钱 , 则 准 备 到“三·八”节的时候,给妈妈买礼物。秦福港说,以前的学习用品都是妈妈买,今年自己通过买笔、买书本等一些东西,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如何辨别商品的质量,如何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
“过春节,一年只有一次。我们在过年时做的一些事,如孝敬爸爸妈妈,做家务劳动,平时也应该坚持,养成良好的品质。”王思晨如此对自己的“寒假作业”作了总结。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黎晓云 谌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