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小学二年级语文练习册有这样一道题:小猫、小狗分别从河的两岸出发,它们都要到河对岸去。可小桥很窄,它们到了桥中间,谁也过不去,该怎么办呢?题目旁边配了一幅图画,要求同学们看图编故事。课间,我让学生反复读题,弄清题意,展开想象,并在小组间讨论交流后再写。二十分钟后,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写好,少量同学虽写好了也不过三言两语。综合同学所写,不外乎两种答案:即当小狗和小猫在桥中间相遇后,要么小狗退回去,让小猫先过去;要么小猫退回去,让小狗先过去。这么多学生为什么就找不出第三种答案呢?是学生没吃透题意还是这个班基础太差?尽管我一再启发学生,让他们仔细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同学们的回答仍是千篇一律。这可怎么办?对了,在我们淅河镇小学的教师例会上,常校长不是引导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吗?那上面的一段话给我很深的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造空间,当条件允许时不妨让学生去试试,使其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对呀,同学们答案单一、缺乏创新,可能就是缺乏实践经验,我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试试呢?我立刻把同学们带到花坛旁边,指着窄窄的花坛边说:“同学们,这花坛边有些像书上画的那座小桥吧。现在两人一组,一个扮小狗,一个扮小猫,大家到‘桥’上试一试吧。”话音刚落,大家都兴致勃勃登上花坛边走起来。看到同学们兴致如此高,我赶紧补充说道:“看哪一组既能顺利过桥又不掉进‘河’里,而且用的时间最短。”不一会,就有几组同学举手了。“老师,我们有办法了。当小狗和小猫在桥中相遇后,让小狗背着小猫转半圈再放下小猫,这样就调换它们所站位置,各自便能回到河对岸去了。”“嗯,这个办法好!有创意!”我随即表扬道。“老师,我们这样做的:当它们在桥上相遇后,让小狗抱着小猫,转个圈换一下它们站的位置,这样不就可以回到河岸上去了吗?”“哎,这个主意也不错。”我点点头说道。“老师,当它们相遇后,可让小狗匍匐在桥上,让小猫从小狗身上跳过去,然后各自就可到对岸去了。”一学生说道。“不行,我认为这样跳过去很危险,弄不好会跳到河里去,不如让小猫从小狗身上爬过去更安全些。”另一组的一个同学补充道。“好,后一种方法更完美。”我竖起大拇指说道。我要求同学们把刚才说的回教室写下来,同学们很快就完成了,就连平时不爱写作的几个同学今天也很快交上来了。大家编的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有所创新。 作为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确实有难度。没想到一次小小的尝试,竟有如此大的收获。 王元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