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张羽:你看在东西方文明中,西方文明也有很悠久的漫长的历史,但是好像东方文明特别重视这种慎终追远的仪式,不仅是在传统社会当中有祭炎帝、黄帝,包括祭孔子,你去曲阜参加过祭孔子的仪式是吧?每个家庭逢年过节也会祭祖。
于丹:我觉得这个跟传统信仰有关。西方的祭祀更多比如说天主教、基督教都是一个外来的神,中国祭祀的所有神灵其实都是祖先神。他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始祖、先民,跟我们有一种伦理上的关联。所以这种祭祀、朝拜大典就显得特别亲近。
揭幕的炎帝雕像符合传统文化审美感
张羽: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对揭幕的炎帝雕像的一个介绍。其实炎帝像在历史上有很多版本。包括说有一个从海外回归的一个版本有点像耶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雕像还是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一个感觉,而且灵芝和稻谷反映了他的主要功绩。
于丹:我想这是把中国人心中对于炎帝那种敬重都投射到了这尊雕像上。不过你看,按照史书原来的记载,应该是牛首人身的,但是现在看起来他鼻直口方,眉骨突出,这其实是我们想像中的那种先古圣人的形象。有很多先哲像看起来都是很相似的,也就是说他面容端庄,胸襟辽阔,五谷给人粮食的丰登,灵芝给人医药的保护,也就是说他两手其实护着大家的健康和平安,这样我想是现代人对先祖的一种情感投射、折射出的样子。
张羽:于丹你对孔子很有研究,几年前曾经专门讨论过孔子的标准像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这个盛典炎帝雕像揭幕后,可能大家也会形成一个炎帝的标准像。
于丹:我想每个人对先祖都有一种自己的描述。其实这个雕像,这么一个大典的落成,可能对大家固化炎帝的形象会起一定的作用!
一提随州,就是炎帝故里了
张羽:这是在湖北省随州举行的炎帝拜祖大典。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举行拜祖大典的广场。拜祖仪式是在随州的烈山拜祖广场举行的。相传炎帝就出生在炎帝大殿背后的一个石室当中。我们看到,拜谒的人是穿过九孔桥,过始祖门、圣火台,过广场,进大殿,我们刚刚看到的揭幕的炎帝神农雕像就是在这个大殿当中。
据历史考证,炎帝是出生在湖北省随州烈山,这是在古籍上有记载的;出生日就是今天——农历四月二十六,但是这个可能是一个推测。我想很多观众并不了解随州这样一个地方,其实是一个非常人杰地灵的地方。
于丹:随州的地理方位很有意思,东边是武汉,西边是襄樊,南边是荆州,北边到了河南的信阳。它是在湖北的最北端这个地方,这几个都是重镇,所以他这个地方是一个咽喉要塞。特别是从生态上来讲,有著名的大洪山,所以无论从动物还是植物的分布层级来讲,这个地方都是有很多很多的资源。从历史上来讲,大家可能最早知道随州是出土的战国的古编钟——那一成套的编钟。曾侯乙墓里,不光有大量的农具兵器,最重要的就是有大量的乐器,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乐器的记载,那个地方文物很盛。
张羽:刚才进行文艺表演的时候,是钢琴和编钟合奏。
于丹:是把古资源给激活了以后,加上了现代元素。随州这个地方也出了好多名人,像我们知道的比较著名的现在都说隋朝,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就是封在随州,后来改叫隋,他就成了隋文帝。还有唐代著名的诗人刘长卿,他现在传世的集子就叫《刘随州集》,因为他是在这个地方做官的。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欧阳修,欧阳修4岁就跟他妈妈到了随州,投奔他叔叔,到24岁才离开,北上赶考。这些人都曾经在随州生活很长时间。李白也写过随州这个地方,他说随州“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把这个地方描写得非常恢弘。古随州从历史上无论从他的人文资源,还是大洪山的自然生态,是一个挺丰富挺有讲究的地方。那么炎帝神农故里,大家现在对他的一种重视,应该说对随州整个文化经济都是一次特别大的激活。
张羽:我想对于炎帝拜祖这样一个仪程的恢复,将来可能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提随州,就是炎帝故里了。
于丹:对呀。比如现在一提孔子的祭祀,大家就会直接想到山东曲阜,那提起炎帝,大家就说,在随州。这个都是大家一种固化的记忆。
朝祖:文化资源的放大与转化
张羽:这些年我们恢复了很多对祖先、对圣人的一种祭祀、朝拜,炎帝、黄帝包括孔子,为什么我们各地会恢复这样一种传统,他主要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意义呢?
于丹:我觉得是从两重意义上来说吧。一个是从全民文化的心理认同上,就是我们开始对于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传承的传统和开拓的文明有了一种深深的虔敬,要以后人的身份,站在现代地球村落里面去向我们的先哲致以深深的敬意。第二重就是从当地政府来讲,这样的朝祖大典是吸引眼球非常大的一种举措。对于拉动当地的旅游、经济,也就是说把文化转化成现在的一种资源。它是一个特别快捷的手段。
张羽:提个建议。我们怎么样把这种大典搞得既有文化味儿,有寻根的意识,同时又不太流于商业性,又可以达到搞活经济的目的?
于丹:我觉得做这些大典本身是好事儿,但要把握在什么样的尺度上。我觉得一个方面,我们表现的是对古人的一种致敬,一个方面,他不一定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术符号。
张羽:对不起,打断一下,马上现场进行的是点燃圣火的仪式,这是我刚才介绍的圣火台的位置。
张羽:刚才现场的仪式让于丹老师没有讲完。我们继续追着刚才讲。刚才你讲到我们既要表达对古人的敬意,但是在仪式当中又不能太去追究繁文缛节,是吗?
于丹:我觉得仪式感的东西,是为了唤醒你生命里的一种庄严,就是你的一种尊敬的情感。但是不一定要非常的繁复。我参加过很多祭祀大典,有些仪式里面,可能把商业的元素放得有点过多了。
我挺喜欢今天随州的这个朝祖仪式。你看从前面主祭官带着九个人,从一个方阵过来,后面的九九八十一人的方阵,包括他的颂文,都是非常洗练的,而且都是表现的一种情感。我觉得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能经济的繁荣、旅游的发展,都是后续的事情,不一定要在一个大典上做了太多太多内容的涵盖。大典还是一个简练的、仪式化的事情。我觉得现在的大典举办的很多,在度的把握上,如果能够更表达我们的内心而少一些功利的考虑,可能意义会更好一些。
炎帝神农距今约4600年以上
张羽:于教授,我们学历史的时候,中国开始的时代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然后秦汉,那么像炎帝、黄帝,他是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呢?
于丹:按史书上可以考据的历史来讲,基本上是生活在公元前26世纪,也就是距离现在应该有4600多年的时间。有很多他们生活的地域,还有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关系,说法比较多。我们现在只能确定一个大概的年代,基本上是在距今4000多年到5000年之间。
张羽:我们刚才讲的夏、商、西周,再往前排的话还有三皇五帝,哪三皇五帝呢?给大家介绍一下。
于丹:三皇五帝的说法也莫衷一是。三皇里面,伏羲、神农是比较确认的,另外一个人是谁?有说黄帝的,有说是祝融的,有说是女娲的,有说是共工的,有说是颛顼的,现在比较认可的就是伏羲、神农和黄帝。如果我们说神农就是炎帝的话,三皇里面,炎帝和黄帝就都在里面。至于五帝,现在历史界、历史研究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中没有炎黄二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炎帝和黄帝是属于三皇里面的。
张羽:这样的话,在禹之前,实际上是氏族社会。
于丹:对。炎帝在大家评价标准中,认为他以火著称,他的“赤帝”、“炎帝”、“烈山氏”都跟火有关,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功德。所以现在评价炎帝,基本上也不是完全按照神话、图腾的说法,还是把他当成我们的一个先祖,评价的公正、廉政,他的很多道德标准也都见于史书。
张羽:好。我们看到现场正在进行的仪式是敬献高香。从于教授你的观点来看的话,我们把炎帝神农从神话传说回归到历史发展的研究当中,实际炎帝也好,黄帝也好,应该是当时氏族社会的一个首领,是这样吗?
于丹:对。因为这个中间为了争夺耕地而战,往往有部落之间的冲突。这个首领往往是被部落加以神化的,带有一种英雄的色彩,一种图腾的崇拜。所以半人半神的神话流传得很广。
炎帝神农氏是部落首领,带有神话色彩
张羽:夏商周之前,是很少甚至没有文字记载的,也没有典籍可循,所以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进入到农业文明这样一个框架的所有功劳,都记在了你刚才讲的像伏羲教人盖房,神农耒耜、医药、陶器、弓箭、衣服、器乐等等,都归功于他了。实际是把人类发展中大家的创造集中在传说当中的几个人身上。
于丹:因为这是必须的。是文明中一个标志性的界碑,需要有这样的几个人。这些人又在鲜于文字记载的时代,所以大家就口耳相传,加了很多神话色彩。后来我们中原文明是比较崇尚理性的,很多神话色彩被削弱了,大家一开始传说黄帝四面,长四张脸。这话到了孔子那里,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就跟学生说,我们讲的黄帝四面是说他兼听则明,面向天下四方,而不是四张脸。学生问他“夔一足”,这个人真长一条腿吗?孔子解释说,像夔这样的贤臣,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讲他是一个独腿的怪兽。有很多我们原始的神话,在后来的典籍中都被合理化了,越来越贴近我们的道德、伦理、规范的社会的人。有这样的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们现在所祭祀的炎帝,大家看到的这个雕像,其实也是我们认为作为人类始祖的一个模样,离他牛头人身的样子已经相去很远了。
张羽:你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像在西方祭祀拜祖的过程中,他可能更多的是神和人之间,而中国在后来逐渐发展的时候,更讲究更贴近的是一种伦理亲情,这也是跟中国的农业文明相贴切的。下面再让我们进入朝祖现场,马上就要恭读颂文了。
朝祖大典的落脚点:今天的拓展
张羽:刚才我们看的是恭颂始祖文,在每个环节当中对炎帝的贡献进行了回顾和颂扬。
于丹:其实呢,我刚才也关注到颂祖文很有意思,把重点放在今天,在湖北这个地方,还能够以炎帝这个精神去做什么拓展,还能够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概念都是当代的,都是很新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举办这么大一个大典真正的落脚点,就是我们的追缅并不仅仅停留在一种追思上,而是怎么样化成一种行动上。
大家都在说21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这个学习型有一个评价标准,就叫好的学习导致行为的改变,比如说你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先人,现在要在行为上作出新的业绩来。
张羽:刚才我们回顾了一下近些年来中国各地举行的拜祖大典,其实我们注意到在整个大中华圈,只要有儒家文化,都非常重视传统。我知道在2007年的时候,是中国的两岸三地举行了一个祭孔大典,当时你去参加了,是这样吗?
于丹:是08年。07年是曲阜的祭孔大典。08年很有意思,在台湾,而且是放在中学的一个大礼堂举行的。所以说同根同源的民族,他对祖先的认同上是一致的,但是在行为上可以表现出很大的不同的祭祀方式。我参加台湾的祭祀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学祭,就是小孩子们一起背诵论语,而且行敬师礼。然后家长把孩子们交给老师,老师的代表再来跟家长说怎么样完成家长的托付。我觉得现在我们举行的所有大典,真正的意义都在于我们今天能够以一种心中的敬意去完善现代规范中的行为。祭祀、朝拜不光是仪式的这一瞬间,更重要是唤醒一种记忆,能够长留心中。如果每一个人在生活里面有一种生命的尊贵,有一种对于祖先真诚的恭敬,敬字在心的话,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可能会更负责任,更对祖先有所承诺,在现代更有担当。我觉得这是真正的意义。
张羽:于教授的这番话,就好比我们今天的总结之辞。那么借这段话,我们再去感受一下今天大典隆重庄严的现场仪式。
(朝祖大典直播,在主题歌合唱《炎帝大歌》中结束)
刘永国 陈创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