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土地日”的由来
11050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为了增强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每逢全国土地日,我国政府都会围绕基本国策确定一个宣传主题,在全国广泛宣传。今年6月25日是第1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 我国耕地资源国情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是“三少”:一是人均耕地少。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人均耕地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耕地排在世界第67位。有一些省(区、市)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二是优质耕地少。全国中低产田与高产田的比例约为7:3。近年来,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近9000万亩;还有不少耕地受到盐碱化、沙化和荒漠化的损毁。建设也占用了一部分优质耕地。三是后备耕地资源少。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约为2亿亩,但水、土、光、热条件比较好的只占其中的40%,能开垦成耕地的只有约8000万亩。 我国土地管理基本制度 《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我国土地管理的六项制度,即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登记制度。 开展保增长保红线行动 保增长就是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红线就是保18亿亩耕地红线。“双保行动”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保障用地,确保落实扩内需保增长调控政策。准确掌握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数量、结构、分布、时序和利用情况,摸清用地需求底数;二是密切跟踪,及时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和措施;三是严防反弹,依法维护土地管理良好秩序。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十分丰富,与土地管理密切相关。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上看,土地利用粗放,浪费非常严重。因此,我们不能走依靠资源高消耗来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道路,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非常明确地提出:坚守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对国家、对历史、对全国人民的高度负责。温家宝总理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10项重大改革 2008年10月12日,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如下决定:一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二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三是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四是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五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六是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七是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八是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九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十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