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红 色 随 州

  “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和“老革命根据地”是随州历史文化的三大优势。特别在革命战争时期,随州市一直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革命根据地,湖北省政府将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确定为革命中心地带。
    在随州这块红色土地上,创建了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早在1919年6月,“五四”运动的影响已到随县和应山城关,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觉剑》在城乡传播,一批随州籍学生在法国里昂和湖北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中共随县和应山县党组织创建,继后工农运动如火如荼,4万农民自卫军向军阀地主武装开火。“蒋、汪合流”后,中共随县县委正式成立,按照“八·七”会议精神,在祝林店率先武装起义,成立了祝林、青苔、吴山3个区(镇)、22个乡、120个村革命委员会;1930年3月建立了随西、随北、应东3个特区、33个乡苏维埃政府,苏区面积达到2800平方公里,人口18.2万。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鄂中省委及管辖13县的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分别于随县长岗店、均川镇成立。1940年6月,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取得开辟随南白兆山战役的胜利,创建了随南白兆山、随东四望山、随北桐柏山抗日根据地,纵队(后为第五师)司、政两部进驻洛阳店九口堰,长达4年之久。截至1942年8月,随州共建立8个县、26个区、89个乡抗日民主政府,面积7150平方公里,人口56.3万人。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中原军区于应山浆溪店成立。桐柏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大片敌战区,建立了13个县、45个区、135个乡爱国民主政府。1947年12月刘邓大军挺进江汉,1948年8月随州全境解放。1949年5月江汉区党政军机关由随县双河迁往武汉,即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前身。
    在随州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镌刻有革命历史的不朽丰碑。在随州先后驻设过中共中央鄂豫皖、湘鄂西、中原等分局及中央直属鄂北特委机关,并召开过高庙、陶家楼、王店、浆溪店、九间房等重要会议,制定了鄂北秋收暴动计划,决定红四方面军由此万里长征,红三军战略转移湘鄂西,红二十八军留在大别山、桐柏山坚持长期游击战争,中原野战军主力移师大悟山;成立过中共鄂豫边省委、鄂中省委、江汉、桐柏区党委、行署、军区、新四军第五师等,还建立有鄂豫皖边、鄂豫边、鄂北、鄂中、随枣、淮源、洪山等12个地(特、道)委、专署及军分区;进行过广水、乌龙观、白兆山、洛阳店、鲁板冲等50余次重大战役;还创办了随营军校、抗大第十分校、江汉公学及干部培训班。这些机关、会议、战役旧址,成为当今革命传统、国防教育的基地和发展经济的旅游胜地。
    在随州这块红色土地上,留存着革命先烈的英容风貌。随州先后为革命捐躯的烈士达25448人,被杀害的革命群众36933人。烈士中有中共鄂豫边省委代表团书记李子宾,江汉军区司令员赵基梅,中共“六大”中央审查委员会候补委员叶开寅,湖北省常委卢玉成,江汉行署副主任华夫,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副校长黄春庭,红九军78团团长刘德全,红一师20团政委蔡志宏,信应独立团团长杨常安,中共随县县委书记李彩奇、刘时舫、张宜府、安应工委书记胡海泉等。殉难烈士中,刘德全、李彩奇、王兰如、曾传经的人头悬挂城门外示众,胡益臣及其妻儿全家为国捐躯,尹先三、尹作炳父子同时英勇就义,黄大安及其女儿跳岩殉职,17岁的陈仁江活活被敌人灌水银剥皮而死,还有无名烈士堆、坑17处,至今仍不知姓名的献身者长眠随州大地。
    在随州这块红色土地上,铭刻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在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李先念、王震、李富春、徐向前、贺龙、陶铸、陈少敏、钱瑛、任质彬等均在随州留下一段难忘的战斗历程,时时勾起他们的怀念。其中,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视察随北时,表彰了中共随北特区委率先组建敌后抗日武装;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在均川镇杨氏祠同国民党第五战区谈判会议上,争取了新四军在鄂豫边区抗战的合法地位,并于九口堰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中原军区同国民党及美国代表谈判签订了 “应山协议”,军区副司令员王震亲赴随北调处军事摩擦,缓解了中原一触即发的内战危机;中共中央直属鄂北特委书记李富春发动了随县秋收武装暴动,打响鄂北 “秋暴”第一枪;还有钱瑛、陶铸、陈少敏、任质彬等对创建随州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虽事过数十年,却没有冲淡他们对随州人民的深厚情谊。1962年11月钱瑛在病重期间写下了怀念大洪山 “铁马金戈战敌伪、含笑刑场典范留”的诗篇。1965年陶铸专程到长岗店参观革命遗址,回去后将当年在大洪山写的诗整理出版问世。1978年李先念路过随县时详细询问了九口堰的情况,并嘱咐 “一定把九口堰建设好”。1984年10月李先念为洛阳镇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题词,1988年5月为应山题写了 “应山革命烈士纪念碑”,1995年其夫人林佳楣遵照嘱托专程到随州看望老区人民。
    在随州这块红色土地上,凝聚着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在革命战争年代,随州人民宁愿自己挨冻受饿,把粮食、衣被留给人民子弟兵,千方百计地保障部队的后勤供给。据不完全统计,随州人民参军、参政、参战18.2万人。在敌顽经济“封锁”的危急关头,始终保障了部队供给,支援粮食209.3万公斤,食油4000公斤,食盐5000公斤,柴草454.3万公斤,筹款13.3万块光洋,赶做军鞋1.2万双,运弹药、抬担架19174人次,采集中草药9000公斤,抢救医治伤员8300人,修路架桥,总用工56824个。随南办事处超额完成救国公粮5万公斤,受到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通令嘉奖。随州人民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和平建设年代,曾经在随州战斗过的老同志并没有忘记老区人民,先后拨款、筹款1000万元(含物资折款),帮助随州老区修复革命旧址及纪念馆,新建学校、办卫生院、修公路、架桥梁,实行水电邮“三通”,改善了老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李克申)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红 色 随 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