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乡村不言谢

  在我的家乡,那个比较偏僻的村庄里,我似乎从来没有听过 “谢谢”二字。
    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用具、借针头线脑、借些米油盐菜……不管借什么,借者都很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忐忑不安的神情。还回的时候,不说谢谢,只是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在村里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拗口,其直白、浅显、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说出来,反而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也变得生分了。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村对面刘湾刘大伯的孩子突然昏了过去,当时刘大伯不在家。听到喊声,正在田里劳作的黄大叔飞奔到刘大伯家,背起孩子就往乡卫生所跑,十里的山路,本已疲累的黄大叔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不到一个小时就飞奔而过,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刘大伯为了感谢黄大叔的救子之恩,专门挑了个好日子,请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背着礼物到黄大叔的家,让孩子扑通一下跪在黄大叔面前。黄大叔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地反复埋怨刘大伯:“你这是干嘛、干嘛啊……”刘大伯大声说:“孩子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了说“谢谢”。
    前段日子,母亲身体不好,我回去看她,见邻居张大妈也来探望,还拿来十多个鸡蛋。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谢谢你呀,张大妈!”张大妈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
  
    (杨和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村不言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