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8月7日电 四川省政府应急办7日向新华社记者通报,8月6日深夜至7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境内省道306线发生山体垮塌阻断大渡河,形成堰塞湖地质灾害,至少已造成8人重伤、20人轻伤。
8月6日23时30分,位于雅安市汉源境内的省道306线K73+000—K73+300处,因山体高位崩滑,山体发生大面积滑移,水平断面宽达330米的山体,从约160米的垂直高度崩滑至大渡河,近40万方山石冲击到大渡河内形成巨大水浪冲击对岸山体,形成大渡河左右岸崩滑,导致大渡河合龙,形成大渡河上罕见的堰塞湖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着下游乐山市金口河区数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初步统计,该地质灾害发生造成途经省道306线的10辆车辆不同程度受损,造成2人死亡,18人受伤,其中重伤9人,轻伤9人,5人被围困,造成省道306线完全中断,造成崩滑体上游8户农户房屋被淹垮塌。
7日上午7时,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派出的专家组已奔赴现场,排查崩滑体险情、指导堰塞湖排险。
据到场专家介绍,此次山体崩滑是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崩滑山体斜坡180米,垂直高度160米,崩滑断面水平宽度330米,崩滑土石方近40万立方米,崩滑体冲击大渡河激起的水浪高达30米,泥石浪影响区近300米,是大渡河上较为罕见的山体崩滑地质灾害。
7日下午,山体崩滑造成的堰塞湖已经开始部分泄流,水流已经从左岸下泄,据下游监测的大渡河水流量已经达到1800立方米每秒,与正常流量只差200-300立方米每秒,整个堰塞湖目前没有大的次生险情。
记者从四川省乐山市应急办了解到,截至7日11时,当地政府已将大渡河堰塞湖下游的沿岸村民、企业职工数万人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日凌晨2时30分,睡眼惺忪的广大市民获悉大渡河出现险情隐患后,有的卷起衣被、有的带着行囊、有的穿着单薄的衣裤,扶老携幼,趁着月夜,纷纷赶往高处安全地带。
记者7日晚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获悉,目前,四川大渡河河道内垮塌体已冲溃三分之二,大渡河水位正缓慢下降,已解除了下游的险情和警报,下游转移人员正陆续返回原住地。
被淹没的农房。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