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美了 农民富了
曾都以城带乡建设生态新农村
作者:林彬、刘金伟、
本报讯 特约记者林彬、刘金伟、通讯员常青报道:9月2日,记者在曾都区何店镇浪河村看到,青砖黛瓦,水波荡漾,家家门前花木葱茏,干净整洁,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图画。 时值正午,“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曾都农村旧貌换新颜,得益于该区以城带乡建设生态型新农村的举措。 该区实施以城带乡战略,以工补农,组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驻村帮扶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全区56个区直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共为驻点村帮扶项目450多个,帮扶资金(物资)达500余万元,协调解决各类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 以城带乡,统筹发展,为农民营造整洁优美的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该区狠抓农村环境保护,加强企业污染治理,严把新项目准入关,杜绝落后工艺、淘汰生产设施向农村转移。同时,加快“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兴建户用沼气池1.3万户,“三改”配套农户5000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万台。农民高兴地说:“用上沼气和太阳能清洁能源,净化了庭院,美化了村庄,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建设新农村,产业发展是基础。该区立足资源优势、近郊优势,精心培育粮食、养殖、水果、蔬菜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洛阳镇胡家河村依托丰富的银杏资源,发展农家乐,全村人均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元。 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三友食品公司将第一车间建在农民的大田里,在乡镇设立了68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无偿向菇农提供优良菌种,并高于市场价5%—10%收购基地生产的香菇。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同星农业公司在乡镇建有15个养殖小区,实行“公司+基地+养殖户”模式,与全区160余个专业养殖大户签订养殖合同,与1.5万农户达成了养殖和饲料供应等协议,发展壮大规模养殖业。金银丰食品公司每年以订单形式种植小麦20多万亩,带动农户增收2000余万元,并为农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276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村美民富,农民参与文化娱乐生活的积极性高涨。该区在村庄整治中配套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促进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建设高标准卫生室、农家店等一批服务设施,解决农民购物、就医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向农村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