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打好新曾都二次创业的开局仗
  7月29日,新曾都区正式挂牌后,我们深深地感到,曾都的区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委、区政府肩负着团结带领全区64万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曾都二次创业的光荣使命。 “万里鹏程先初步,曾都伟业待开局”,打好二次创业的开局仗十分关键。根据当前区划、机构、人员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感到十分紧迫的任务是理顺机构、理顺情绪、理顺思路,因此决定集中一个半月时间在全区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深化认识区情,明确目标,凝聚人心,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
    一、新曾都区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成立随县后,曾都版图面积和区域人口减少了,由此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一方面,我们面临很多加快发展的机遇和优势条件,区划的调整一举改变了曾都 “小马拉大车”的历史状况,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原曾都区的23.5:43.6:32.9变为8.9:44.3:46.8,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极大挑战:一是经济规模大幅缩小。以2008年为基数,地区生产总值131.39亿元,为原曾都区的64%,农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原曾都区的26%、52%、46%、82%和87%。二是支撑条件有所减弱。原有农产品、存量资产、矿产等资源随着区划划走,招商引资和进一步发展失去了很多支撑条件。三是综合实力大幅下降。模拟测算,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由第7位降至第18位,达到市委提出的“保十强、争进位”目标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四是原曾都区存在的工业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税收过亿元的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五是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相当大一部分财力和节余经费划归随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变弱了,退休人员较多,原国有企业改制还存在很多遗留问题,财政供养将面临压力。六是信访维稳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从主观上看,有的干部认为新曾都区甩掉了农村这块大包袱,经济实力增强了;有的认为,企业大都留下来了,新曾都区已经由农业大区变成工业强区了,可以坐享其成、啃老本了;有的认为,留在区里工作是很幸运的,情不自禁生出一种优越感,丧失了抢机遇抓发展的锐气;还有的认为,新曾都镇(办)少了,信访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等等。由于少数干部思想中存在的这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缺乏对区情的全面把握,因而盲目乐观、沾沾自喜。我们认为干部队伍中特别是少数干部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是我们分析区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区情。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要求全区干部加强学习,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始终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建设美好曾都的荣誉感,增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一个岗位发一份光热的责任感,增强抢抓机遇、争分夺秒、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二、新曾都面临二次创业的历史任务
    曾都区是2000年成立地级随州市时在原省直管随州市的基础上组建的。经过9年艰苦创业,曾都实现了亿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园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个从无到有”和规模工业总产值、工商税收、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出口创汇 “五个翻两番”的骄人业绩,完成了一次创业过程。随着新曾都区的成立,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确立新的目标,谋划新的发展,开展二次创业,建设美好曾都。
    二次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更重要的是要告诫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一方面,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百舸争流,你追我赶,态势咄咄逼人。随州已由二元结构变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曾都面临的发展竞争将更加激烈。创业才有“生路”,否则“死路一条”。另一方面,区情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认真分析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凝聚人心,明确目标,团结奋斗。通过推动曾都二次创业,可以使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发展这面大旗下,统一创业的认识,明确创业的目标,保持创业的激情,凝聚智慧、力量和汗水,形成推动曾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三大”活动,实现三个理顺
    建县设区后,一些单位班子不齐,干部短缺,工作开展出现困难;一些干部情绪不稳,信心不足,怨天尤人;一些单位家底不清,思路不明。因此,迫切需要理顺情绪,理顺机构,理顺思路,为开展二次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就是区委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提出来的。
    “三大”活动以“推动二次创业、建设美好曾都”为主题,以理顺机构、理顺情绪、理顺思路为目标,引导党员干部摒弃盲目乐观、贪图安逸、坐享其成、不思进取的错误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创造新业绩、推动新发展的现实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努力做到在思路上有新定位,工作上有新举措,能力上有新提高,作风上有新形象,发展上有新突破。
    (一)理顺机构。建县设区,区直部门和镇(办)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主职空缺、领导班子空缺、干部短缺的现象。我们要求各个单位“沙场秋点兵”,集合盘点自己的队伍,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岗位职责,使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同时迅速将部分区直部门和镇(办)空缺的主职配备到位,并为一人制班子配备一名成员,便于开展工作。其余单位空缺的副职原则上暂不配备,为顺利完成即将进行的改革创造条件。
    (二)理顺情绪。一是理顺干部情绪。建县设区,干部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调整。面对个人的进退留转,干部有这样和那样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干部调整配备已基本到位。我们通过开展“三大”活动,教育干部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组织安排,提醒一些干部在建县设区这个特殊时期更应彰显自己的政治品格。二是理顺群众情绪。建县设区,原有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并没有跑掉。发展的现状是我们的区情,稳定的现状更是我们的区情。我们要求通过开展“三大”活动,深化对影响稳定的区情认识,认真排查各类矛盾纠纷,解决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理顺思路。通过开展“三大”活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科学回答并努力实践“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建设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树立一种什么样的风气、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这四个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提出,我们的工作至少要放在十年、二十年以后看。十年二十年后看现在,我们为后来人打下了怎样的发展基础,又留下了怎样的发展空间?
    在发展目标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新的曾都应该是生态的、活力的、富裕的、和谐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中国专汽之都和随州核心经济区,大力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任务。在班子和队伍建设上,除花气力解决班子的结构问题外,着力解决少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理论功底不深、党性修养不高、大局意识不够、中心意识不牢、进取精神不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力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把各级班子建成政治坚定、团结和谐、务实进取、廉洁奉公、群众信赖的领导班子。在干部作风上,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树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在发展路径上,适应科学发展潮流和趋势,努力推进“三个转变”:转变产业结构,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理念,高度重视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向,由过去单一发展汽车机械、农产品加工、纺织服饰等传统产业,向发展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造后发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
    四、扎实做好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在开展“三大”活动的同时,我们狠抓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放松,为二次创业顺利起步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曾都区刚一挂牌,我区即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行调研和安排部署。确定开展“50名干部包保在建项目、5个专班离岗招商、50名企业家以商招商”的“三五”招商活动,力争新引进一批项目落户曾都,并千方百计解决建设中的具体困难,推动项目早日竣工投产;二是狠抓园区平台建设,明确今年后一时期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州武大科技园基础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规范园区服务,提高效率;三是对党的惠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清理检查,避免因建县设区、干部精力不集中、监督管理不力,造成惠农政策不落实,农民负担加重的情况;四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做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工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社保、移民安置等工作,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五是狠抓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确保今年后一时期特别是国庆节期间社会大局稳定。同时,认真做好新曾都区“人代会”、“政协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和区政府机构改革的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社区换届工作。
  
    (杨增能 作者系中共随州市曾都区委书记)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好新曾都二次创业的开局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理论】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