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国家产业规划带来的机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今年4月14日起,国家相继出台了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有色、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随州的主要产业中,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五大支柱产业与国家出台的有关振兴规划相合拍。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对我市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兼具挑战。 规划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如“汽车下乡”、加快汽车报废更新、规范汽车消费信贷等政策,将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空间;为招商引资带来机遇,如规划对专用汽车资质的限制,将有利于我市汽车行业吸引外资来随投资;为争资金跑项目带来机遇,国家将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高新技术装备自主化、农产品深加工、自主品牌建设等,市发改委围绕国家出台的产品目录,积极向上申报了5个中央国债项目,有3个项目获得中央国债支持,争取无偿资金达1300万元;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纺织规划中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我市纺织企业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规划允许经营困难的企业缓交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相关社会保险费率,对不裁人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可以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企业改制、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中央企业兼并重组是振兴规划的重头戏,纺织服装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可从中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做大做强。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可抓住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浪潮,与重汽集团、东风集团攀大结贵,促使一批企业进入“国家队”。 规划在带来机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在对接国家产业规划中,我市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包括产业整合程度较差、龙头企业缺乏、企业创新能力差、人才缺乏等等。 随着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中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开始由第一轮的刺激投资转向了第二轮的结构调整。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围绕我市各个产业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实现有效对接,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一是落实振兴规划,促进产业发展。成立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领导小组,做好上下对接的细化落实工作,抓好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组织实施。建立部门会议联席制度,及时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形成工作合力。广泛动员,大力加强舆论宣传。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密切关注国家资金投向,及时准确掌握国家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目录,摸清各个产业申请国家支持的渠道,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不断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水平。加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帮助拟开工项目协调推进规划、土地、环保审批等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按期竣工尽快发挥效益。 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做强企业主体。积极支持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国家创新能力专项支持。争取国家、省认定一批新的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推进一批成果产业化。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加强企业品牌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工业强市”战略。制定鼓励机关干部创业或到民营企业参与管理的政策,解决民营企业“人才瓶颈”难题。 四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产业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强化化工、钢铁等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造纸、小炼铁等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是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搭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不定期召开重大建设项目推介会,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投入。进一步改进借用国外贷款工作,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利用国外政府或金融组织贷款。 六是建立协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以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机关执行力和能力建设为契机,提高机关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加强项目备案、核准窗口的管理,实行一站式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七是加大招商力度,壮大主导产业。围绕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特色产业(汽车、香菇加工业、风机等)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命中率,推动重点产业的集聚、延伸和配套,发挥集群效应。抓住轻纺、轻工、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向中部转移的机遇,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推进此类产业在我市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加强招商引资企业的帮扶力度,使落户企业尽早发挥效益。 (周亚林 作者系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