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个 也 不 能 少 ”
——我市教育部门千方百计防流控辍
作者:培春
防流控辍是关系到巩固普九成果、推进素质教育的大事。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要留住一个学生并不容易,但为着 “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辛勤奔走。 解决根本问题 “魏经纬同学怎么还不来?”开学后,随县万和镇中心学校九(1)班魏经纬迟迟不到校,班主任刘洪丽坐不住了。刘老师迅速邀请一名校领导和一名科任教师同行,赶往随北的一个小山村,到魏经纬家中走访。 三人的到访让魏经纬的母亲有些吃惊,她连忙去邻居家借凳子。这一举动让三人揪心不已,这真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去年,魏经纬的父亲不幸去世,他母亲身体也不好,无法干农活,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魏母准备让他辍学打工,供养正在上小学的妹妹继续读书。三人当即表示承担魏经纬上学所需生活费、零用钱,甚至回家的路费。魏经纬返校后,刘老师又发动班上科任教师每人捐款50元,为他买来钢笔、牙膏等必备的学习生活用品。 原本以为问题解决了,但魏经纬却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通过进一步了解,刘老师得知,魏母一直在为女儿上学的事情发愁。家里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魏经纬始终无法安心学习,于是刘老师决定在集镇上为魏母找份工作,解决一家人的后顾之忧。经过几天的奔波,刘老师终于在一家饭店为魏母谋到一份洗碗的差事,老板也被刘老师的诉说感动,答应为魏经纬一家提供临时吃住的地方。这回,魏母终于放心地笑了。 从扶助学生家庭入手,解决导致学生辍学的根本问题,开学至今,万和镇中心学校全体教师都参与了走访工作,为贫困生捐款5000余元,有效防止了学生因家贫而辍学的现象。 喜迎“回流生” “老师对我很关心,和同学们在一起很快乐……”在随县高城镇中心学校上学的王星星,通过电话高兴地给父母讲述在校的情况。王星星随打工的父母在外多年,今年秋天,在高城中心学校老师的动员下,她回到家乡就读。 迎接“回流生”对高城中心学校的老师来说,是一件特别欣慰的事。近年来,高城中心学校为防流控辍想了不少办法,先后投入数十万元对教学楼、宿舍楼和学生食堂进行改建,新建了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今年春季起,该校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吸收山东杜郎口学校的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主动学习。 用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留人,也用爱留人。曹艳老师班上有位叫王锐的同学,不但学习成绩差,还喜欢惹是生非,曾受到过学校纪律处分。曹老师细心观察发现,王锐总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人对事,而且生活自理能力也较差。曹老师没有过多的言语,而是经常手把手教他整理床铺、洗衣服,替他补习功课。两个月后,王锐也能自己把床铺整理得很好了,还学会了帮助别人,违纪逐渐变少,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随着各方面工作的提升,该校美誉度也不断提升,“回流”的学生逐渐多起来。暑期期间,该校又组织全体老师走访学生家庭,劝42名站在流失、辍学边缘的学生回校上学。 带动社会助学 在曾都区教育局,专门设有贫困学生信息库,以便有志于捐资助学的社会人士查阅,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帮扶贫困学生,让他们顺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曾都区教育局首先倡导全体机关干部帮扶贫困学生,每人结对救助一名以上贫困学生,以此带动全区教职员工和广大社会人士扶贫助学,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从辍学的边缘返回课堂。 在扶贫助学的同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按小学生每生每天2元,初中生每生每天3元,学生全年在校天数250天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曾都区教育局、妇联、团委等相关单位将留守儿童作为关爱重点,救助了大多数贫困留守学生。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开展了“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等关爱活动,根据实情要求老师认领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到目前为止,曾都区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入学率为99.68%。少数还未到校的学生,各地各校正在进一步进行劝返。 (本报记者 培春 通讯员 海生 海波 胡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