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傻教授”的“桃花源”
  教授也者,自然是人群中的精英,而冠以“傻”字,就有些玄妙了。
    “黄金周”期间,笔者专程跑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山村,慕名拜访了这位 “傻教授”——江西社科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农业考古及茶文化专家陈文华。
    青山绿水之间,古樟虬枝之下,已年逾古稀的陈教授清癯而神采奕奕,侃侃而谈,全不见一丝“傻”态。
    这“傻教授”的“桂冠”,原来是当地农民奉送的。
    五年前的一天,陈教授信步走上了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婺源下晓起村到上晓起村的山间小道。溪边一座破旧的房屋中,一套利用溪流作动力的水转揉捻茶机及全套的原生态制茶工具,使他眼前一亮,他喜出望外,这源于元代制茶工艺的“活化石”,竟然就出现在眼前。
    于是,在村人的眼中,这位来自城里的教授,就做起了一件件“烧钱”的“傻”事。村口那破败的制茶作坊被陈教授租了下来,并加以修复。村里400多号人,大部分青壮劳力在外打工,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陈教授就动员农民种油菜,一亩他给农民补贴50元,收获的油菜籽还是归农民自己;种稻谷呢,一亩田保证给农民600斤的保底收入,若有天灾,损失由陈教授承担。另外,耕地播种等等,陈教授还要付给农民工资。而有时候需要5个人到田间除草,却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人,还都是些老头老太太,派活儿的人不同意,来的人却理直气壮:又不是赚你的钱,陈教授有的是钱!
    就这样,第一年,陈教授亏了3万多,第二年,亏了7万……2008年的收支表上,结果是-108815元,其中,出售黄菊花收入5036元,而支出的菊花种植除草的工资就达25806元。
    一年年投入,一年年亏损,陈教授的老伴焦急起来,这样下去,简直就像无底洞一样。
    农民看着陈教授亏损,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每年都亏,但实际都到了我们的口袋。
    但“傻教授”却从容淡定。从见到那古树老作坊的一刻起,他就萌发了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保护下来。但保护,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创造一种可以持续的机制,他想到了能够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这里不正是有着深厚积淀的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里不正是有着古道老树小桥流水的 “世外桃源”?
    他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于是,春天菜花飘香,夏天荷塘绽红,秋天稻浪滚滚,冬天菊花傲立……
    这个“傻教授”,比那位著名的陶渊明老先生走得更远,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善其身”,而“损己利人”地“兼济天下”起来。
    上晓起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在陈教授所办“上晓起茶客栈”的带动下,许多曾在外打工的农民回家开起了客栈,收入远胜在外打工。
    “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农民的致富是个关键。”陈教授说,旅游致富,不能过度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上晓起的青石板古道不能改造成通汽车的公路,旅游服务也只能限于为游客提供最基本的食宿,而保留原生态的状态。而高效农业,则可能在保护生态与农民致富的矛盾中找到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为特殊的土壤气候因素,他试验栽培的高品质黄菊花长势良好,可望为保护这一方净土,提供可持续的财力支持。
    而在与村民的合作过程中,陈教授越来越感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徽商所以能够“耕读传家”,是因为过去城乡读的考的都是四书五经,在这偏僻的山村潜心苦读,一样能中举人考进士。而现在,城乡的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实在是太大了,因此,他办了“双语幼儿园”,给山村的孩子提供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同时,他出资10万元,正在兴建“农民文化宫”,以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在保留山村自然魅力的同时,更注入文化的灵气。
    皓月当空,桂花飘香,一席肺腑之言滔滔而出,哪里还有 “傻教授”的踪影?
  
    (张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傻教授”的“桃花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