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人情
母亲喜欢给我送东西。每次送了东西,她都觉得开心、快乐。 我到城里工作20多年,母亲就送了20多年。母亲在乡下种地,送的尽是些土特产:自己养的鸡、鸭,鸡鸭下的蛋;池塘的鱼;种的新鲜蔬菜;收获的新米、面、油等等,只要是她自己亲手养的、种的、收的东西,她总是不分时节地往城里送,因为她有个在城里工作的儿子。 七八十年代,我的工资就二三十块钱,母亲怕我在外钱不够花,总是想着法子给我补贴,基本上每个月就给我送来一小袋子新米或一些鸡蛋、花生米类的土特产。那时候我是“单身汉”,吃饭在食堂,母亲送的这些东西对我而言是多余的,我劝母亲不要再送了,她却说:“你就不能转送给你单位有家的同事或朋友?”母亲说的有理,我也这样做了,与同事、朋友们就有了人情往来,他们回送给我一些糖票、布票、油票、购物票,还有食堂的饭票等。我回家拿给母亲,母亲激动地说:“这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呀!”那时的我,是单位人缘最好的人,我母亲也是同事和朋友们羡慕的“伟大母亲”。 到了九十年代,我有家、有孩子了。母亲送的东西更多了,鸡、鸭、肉、鱼、米、面、油,还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她说我要过日子少不了的。久而久之,我习惯了母亲的 “送”,母亲不送时反而感觉到失落。不过,我也再没有把这些东西送给别人了,我想,现在别人家都有钱了,市场上什么都有,这些“小玩意儿”又不值钱,送给人家也许是“累赘”。 这几年,儿子上大学了,家里“开火”少了,母亲也老了,只在年关时杀猪、宰羊时送些“土特产”来。 那年年底一场大雪,城市里的蔬菜涨得比肉食还贵,母亲冒着风雪送来了几蛇皮袋子白菜、萝卜、红薯、老南瓜等,有上百斤。我说,这不要吃到猴年马月?母亲说:“你送点楼上楼下的邻居不就好了。”“现在人家打牌一出手就几十块,哪瞧得起这不值钱的白菜?”母亲板着脸说:“不咋值钱的东西也是个人情,你给了,你的心就尽到了……”。 我遵照母亲的说法,给邻居一户一户地送了些。好几天,楼上楼下的邻居们一见到我,就夸我母亲送的白菜比城里买的好吃。 我想,其实,不是我母亲送的白菜好吃,是她一颗善良的心在别人的心里好记。 ●徐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