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思维的空间大了
——洛阳千年银杏谷开发带来的新理念
  岁月再次将千年银杏树染成金黄。
    11月8日,游客们从四面八方涌向曾都区洛阳镇千年银杏谷。
    站在银杏树下,仰望它们历经千年依然耸立的身姿,欣赏它们满身纯粹、贵气与耀眼的金黄,人们仿佛在与银杏树超越时空的对话中,感受到它们生命的灿烂与顽强。
    看中洛阳银杏良好的生态资源,玉龙公司投资打造千年银杏谷景区。
    随着景区的开发,新风吹进了古老的村庄,悄然改变居民的思想观念。
    “这些银杏树千百年来就长在这里无人问津,没想到还能吸引这么多游客!”许多村民感叹说。大量游客的涌入,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让一些村民从中看到了商机。把资源转化为财富,正在成为许多村民的共识。
    今年50岁的孙本明是洛阳镇永兴村最早开办农家饭庄的村民之一。他喜滋滋地说:“沾旅游开发的光,现在我们农民的日子是有滋有味!”如今,银杏谷里的农家饭庄逐步多了起来,这些饭庄在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经济收入。
    在千年银杏树下,一些村民们摆摊卖起了白果、葛粉、佛手瓜、红薯等土特产,许多游客争相购买。今年62岁的张云成大爷如今是“老有所忙”了,不但练就一口普通话,为游客介绍景点,还给自己的土特产带来了生意。他高兴地说:“昨天就有200多块钱的收入呢!”
    旅游光看银杏树不行,还要有文化、有民俗。这不,一位老大娘的织布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拍照。老大娘说:“旅游旺季的时候,我到这里来织布,一个月有几百块钱的收入!”此外,打铁、磨豆腐、周氏祠古老农具展示等特色文化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旅游带给村民的不仅是财富增长方式的多样化,更有现代生活习惯和开放思维的形成。根据客人的建议,孙本明的杏林山庄装上了空调、热水器,建起了水冲式厕所,院子放上了垃圾桶,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逐步与城里接轨。
    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老孙的思维也变得开阔起来。他说,城里的客人就是要来吃农家饭,所以饭菜一定要有特色。他下一步准备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接待能力,并办起钓鱼、水果采摘等娱乐项目,改变过去单纯围绕吃、住的单一格局,朝着多元化、有规模、有特色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董斌 徐王俊 伍雅兮)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思维的空间大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记者节纪念特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