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都激活社会资本推动经济发展
聚集社会资金20余亿元发展项目实体300余个
作者:民营
本报讯 记者唐天才报道:近日,由曾都本地人朱保科和成都老板余运华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曾都福星家具厂,落户何店镇浪河工业园。像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用自己积累的资金,投资工业项目和其它项目建设的在曾都有300余个,投入资金达20余亿元,给曾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有关信息表明,仅今年1一11月该区蕴藏的民间储蓄就近200亿元,还有很多社会“游资”,这些民间资金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另一方面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融资困难。 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闲散资金,让“死钱”变“活钱”,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曾都区通过放活政策、放宽领域、放手发展,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放市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同时,区里还以政府导向性资金作为“酵母”,以工业、农业、市场为依托,通过定向按比例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的融入,将社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向民间投资开放,明确个人可以参与项目建设、道路、桥梁、绿化、污水及垃圾处理、各类专业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如今,在曾都投资办经济实体的居民已达4万余人,居民创办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建筑建材、机件加工、化工、纺织等几十种。 放宽投资创业条件,激活社会资本。对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一次注入有困难的,实行分期到位,分批注入;鼓励以高新技术成果、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本、字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按一定比例作价入股;支持民营企业争创“全国全省著名商标”和“守合同重信用”单位。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地资本。今年,全区已引进100万元以上项目35个,协议引资18.21亿元,实际到位7.37亿元,仅内联资金就达3亿多元。至目前,全区非公有(民营)经济达1000余家,注册资金25亿余元,同比增长30%,产值达到120余亿元。非公有(民营)经济纳税额1.8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区税收的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