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作者:据新华社12月23日电
据瑞典媒体报道,中国华为公司上周赢得瑞典电信运营商“Net4mobility”公司青睐,成为其在瑞典4G网络基础设施的供应商,使竞争对手爱立信在 “老家”败北。 值得注意的是,瑞典方招标企业强调,华为除了价格优势外,技术和品牌同样是制胜关键。此番评语使整个事件具备更广泛的象征意义:中国企业可以靠“创造”而不仅仅是“制造”去赢得国际竞争,为世界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商业生态经历了戏剧性的兴衰枯荣。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些企业顺应市场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占领技术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而一些积弊深重,忽视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百年老店”却遭遇经营困难,甚至走向破产。 对中国企业,这种反差同样清晰可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在危机中展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甚至在全球市场逆势增长。与华为类似的是,中国水电集团统一打出自己的品牌,今年在拉美、非洲承揽项目增长近40%。而一些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依靠贴牌生产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却遭遇了空前严峻的形势。 这些经验告诉人们,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靠创新、靠技术、靠品牌才能抵御风险,才能在危机中把握机遇。而一味依赖输入技术和品牌,单纯靠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维持经营,永远只能在产业链低端徘徊,并成为危机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创新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企业革新的意志和切实的行动。应体现为千万中国企业切实的行动,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目前,中国汽车、服装、文化创意产业等仍然缺乏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与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匹配。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企业今后可以通过自主研发、中外合作、收购品牌等多种手段,尽快提升技术实力和品牌层次。 危机也意味着变局。人们由衷期待,更多创造型中国企业能在应对金融危机之时脱颖而出,让世界更多的人享受中国智慧的成果。果真如此,则那不仅是企业之幸,同时也是中国之幸、世界之幸。 (据新华社12月2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