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在改革开放中又好又快发展
——随州改革开放基本经验回顾
  今年进入改革开放第32个年头。改革开放30年来,随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从一个四季飘香的农业县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地级市,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全国科技、文化先进地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全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所辖区、市分别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和二十强。其基本经验如下: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走创新发展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随州解放思想不断掀起高潮。地级市成立前,原随州市先后组织实施了“市为中心、网络集镇、城乡一体、综合发展”、“承接武汉、依托襄樊、敞开城门、主动联网、城乡一体、加速发展”、“依托优势抓调整、主攻农业产业化,培植经济增长点,加速经济民营化”等战略,逐步形成了工农并举、城乡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1985年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随州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成效突出》,1990年代初“齿轮道路”(湖北齿轮厂向各乡镇扩散产品)、“厉山方向”(吸引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镇办企业)、“万和模式”(依靠当地资源发展加工业)、“小林战略”(吸引镇外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企业)推动了全市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形成了得到省委高度肯定的“随州现象”。地级市成立后,围绕新市创新业,市委先后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多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特别是2006年以来,倡导“五破五树立”,促进全市“思想再解放、发展再提速、工作再落实”;开展以“对接大武汉、承接大转移、推进大开放”为主题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着力形成发展第一、项目第一、环境第一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挖掘潜力、创造优势,才能实现发展的跨越。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走全面发展之路。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民致富。1980年原随县县委书记常东昌走访鼓励包产户,拉开了全省农村改革的序幕。此后开展了农村税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导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跻身全国前列,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企业改革激发了发展活力。到2007年,全市乡以上公有企业全部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0亿元,吸纳社会资本近6亿元,增加就业1.3万人,近10万名职工转变身份(已支付改制成本34.5亿元)。事业单位改革提高了服务效能。到2007年,全市98%以上的事业单位进行了职能转换和人员分流。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投入能力。在全省率先实行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在全国率先设立外资村镇银行。“大部制”改革打造了服务型政府。地级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按照精干高效、运转协调、有利发展的要求设置机构,全市财政供养系数连年负增长,实现了行政成本最低化、行政效能最大化,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在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四项制度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环境治理作为随州的生命工程来抓,对内大力倡导“企业无小事、诚信打动人、变通是个宝、人人是环境”的理念,对外坚决履行“安全、赚钱、开心”的承诺,打造中部地区一流的投资环境,2007年全市利用外资3195万美元,是1991年的1065倍,年均增长50.7%,吸引了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到随州考察投资兴业,引来浙江波导、东风汽车、广东香江、韩国甲乙、香港志丰、福州天福等知名企业投资,中盐人造板、国际汽配城等一批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和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加快出口基地和出口产业群建设,近三年农副产品出口连续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立市之本、活力之源、富强之路。
    三是坚持又好又快,走科学发展之路。随州市委、市政府历来比较注重科学发展。随着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的理念,随州市委、市政府推动了“特色随州、开放随州、文化随州、和谐随州”建设。在建设特色随州上,优先发展特色工业,壮大汽车机械、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五大产业,建设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打造中国风机城。强势推进特色农业,加快将随州建成中国最大的食用菌加工出口基地,湖北一流的优质粮、干鲜果和畜禽基地;加快崛起特色城市,形成 “一河两岸”城市新亮点。在建设开放随州上,主动融入武汉 “1+8”城市圈,努力建设大武汉的 “四基地一胜地” (高新产业生产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市民休闲度假胜地)。在建设文化随州上,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举全省之力擦亮“炎帝神农故里”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城市“名片”,建成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在建设和谐随州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今的随州,正在形成“一条走廊”看工业、“一河两岸”看城建、“一线穿珠”看文化三大看点,加快建成鄂北区域经济中心、华夏文化旅游胜地、国家专用汽车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由中等城市向中心城市的跨越。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州历届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注重民本、关注民生、善解民意、促进民和。特别是近年来连续推进城乡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大病救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农村安全饮水、通村公路和广播电视到村、村级文化室和标准化卫生室、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八个全覆盖”,推进政府“十大民心工程”,2007年全市财政直接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占25.3%,用发展的成果造福人民。坚持尊重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先后在农村推行“逢四说事、有话就说”、“两票制”选举、“两会制”决策、两个讲坛(农民讲坛、党员讲坛)等扩大基层民主的活动,探索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办法、新途径。实践证明,只有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把发展依靠人民作为最根本的工作方法,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30年不长,不过弹指一挥间;30年不短,正应着“而立之年”。走过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的中国,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走过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的随州,也同样能够从三十年的经验中汲取力量,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四个随州”建设新的突破,创造随州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市委办公室副调研员、市委党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主体培训班学员) 李建伟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在改革开放中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理论】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