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特色务实效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域差别、基础不同,决定了各地在建设新农村上不可能 “一刀切”,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立足特色,务求实效。 发展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 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一时盖起了新房,最后也会成为空心村。当前重点要放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长足发展,为群众建立稳定的增收来源,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从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坚定不移地抓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引进工业项目,同时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公共财政实力,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采用多元化、综合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是建设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实现形式。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切实抓好优质粮、畜禽、蔬菜、药材、食用菌、干鲜果、速生丰产林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农业特色板块。 三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农民才会真正富裕,农村面貌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以均川镇为例:在转移的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占83.5%,其中第二产业占41.2%,第三产业占42.3%。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向二、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发展。 抓好试点,建好新农村示范村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一开始在选点和操作上,都要立足于本地农村的基本现状,充分考虑“示范新村”的代表性和可示范性,使其真正能够起到带动作用。为此,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面与点的关系。示范村选择与整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点与面的关系,面在于推广,点在于带动,示范村必须走好“试”的程序,充分估计其推广的价值与带动能力,为面上工作探索发展路子。 处理好自身发展与上级扶持的关系。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能仅仅靠联系领导、联系单位,靠财政高额投入、堆积投入,还要以奖励的形式,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示范村建设既要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选择要突出重点,不搞一刀切、不撒胡椒面,做到整体性与特色性的统一。 突出主体,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素质、农村文化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重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把培育新型农民贯穿于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在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困难的前提下,尊重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群众意愿,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好新农村的同时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 一是抓好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二是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的带头作用。能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因素。在农村,用好一个能人,就可能振兴一个产业、搞活一个村庄、致富一方百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各种能人的智力优势、资本优势、人缘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实行能人治村、能人兴村。 三是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第一,建立和完善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确保农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二,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长效机制,大力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丰富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第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救助体系。 (作者系随县均川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杨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