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一方平安
——记曾都区公安分局东城派出所民警吴伯良
在随州城南新区、文峰塔社区,吴伯良的名字无人不晓。 一名小小的社区民警,怎么打动那么多人的心? 2006年,38岁的吴伯良从部队转业,分配至市公安局曾都区公安分局东城派出所,担任一名治安民警。 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吴伯良学习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与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并加以总结。 城南分区成立时,正大面积拆迁居民住房,涉及4个居委会,3所中职院校,重点企业2家,人口7万,且我市重点招商工程碧桂园工地正在建设中,矛盾重重,拆迁难度极大,治安形势错综复杂。 这时,领导的眼光落在了吴伯良身上。“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吴伯良立即前往城南新区、文峰居委会社区担任一名治安民警。 于是,城南新区和文峰居委会时常可见吴伯良忙碌的身影:走街串巷,找社区干部、群众交心谈心,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找建筑公司老总、学校领导协助抓联防联动、群防群治工作。 2009年8月16日,迎宾大道三禾货场双赢货运信息部,市民宫某与李某因配货发生纠纷。原因很简单。宫某让李某从武汉到随州来帮其拉油桃到辽宁。李某来后,三天一直阴雨连绵,油桃无法采摘,宫某无法提供货源,因此李某欲让宫某赔偿其误工费、往返油料费。宫某却认为是天气原因造成无货可拉,只同意退还介绍费。双方争执不下。 了解情况后,吴伯良利用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成本核算法,给双方做工作。李某是黑龙江人,吴伯良劝说:“你家不在随州,在这里吃住开销很大,车辆停在这里不跑运输,也失去了收入来源。如果去法院诉讼,费时费力,即使官司打赢了,得到的赔偿很有可能大于支出。”对宫某,吴伯良表示,李某虽没拉货,但确实耽误了不少时间,他也靠车子养家糊口,将心比心,你也应补偿别人的损失。在吴伯良的劝说下,双方愉快接受了调解。 工作中,吴伯良总结出了成本核算法、教育疏导法、亲朋介入法、情理交融法、案例警示法、主动上门法等多种调解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吴伯良成功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仅2009年,吴伯良主办的治安案件共行拘15人,劳动教养1人。这16人中,没有1人因纠纷引起的伤害和损毁财物而被行拘的。 吴伯良总结的纠纷调解“六法”,得到了广大社区民警的一致肯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万学斌专门批示:吴伯良同志认真、迅速化解矛盾的方法值得肯定。 短短几年,吴伯良先后办理刑事案件134起,捕教犯罪嫌疑人116人,追回各类逃犯27名。 吴伯良深知,仅靠自己一个人难以维护群众安全。于是,他组织起辖区单位设立专职保卫人员,街边卖小吃的,社区捡垃圾的,遛鸟的大爷,修车的大哥,都是吴伯良发展的“铁杆”治安信息员。 警民互动形成一条防护网。几年来,群众提供给吴伯良案情线索几百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多名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真正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治安稳、群众满意,社区居民和谐共处”的目标。 他给人民带来平安,人民给他荣誉。几年来,吴伯良被曾都区公安分局授予 “先进个人”、“十佳民警”荣誉称号,被曾都区东城办事处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本报记者 林永俊 通讯员 章勇) |